-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海南儋州铁匠村地址
走进铁匠村,绿树成荫,水泥村道通向各家各户门前,球场、活动广场、文化室一应俱全,就连村门都修得气派。这是位于儋州市北岸地区木棠镇的一个村庄,该地区十年九旱,早年很多当地人种“望天田”难得温饱,不得不外出谋生。
但是,现在铁匠村几乎没有人外出务工,也没有丁当的打铁声。取而代之的是,村中嗡嗡作响的小型机械声。
“这里打造的木缘鸿花梨木等木制工艺品远销全国多个大城市,年产值2000余万元。”21日上午,随行的木棠镇镇长向记者介绍说。据悉,铁匠村1700余人,大部分村民从事木缘鸿海南黄花梨木制工艺品的制作及相关工作,这里几乎户户是作坊、人人有技艺。
十年九旱“铸”出铁匠村
在儋州,说起北岸地区,很多人脑海中想到的是“火山岩”“久旱不雨”“望天田”等。铁匠村的自然条件亦是如此。
在村民李某家宽敞明亮的两层楼房里,至今还保存着一个锈迹斑斑的锁头,百年铁匠村的历史就是从“锁头”“船钉”这样的铁具开始的。
“铁匠村第一次外出‘打工潮’始于清朝末年,当时铁匠村还叫‘北岸李村’。”铁匠村委会主任说。作为“村官”,他经常搜集和整理铁匠村的历史。
他告诉记者,当时面对着恶劣的自然条件,恰遇动荡的年代,铁匠村人常常被迫背井离乡外出谋生,心中饱含着多少辛酸和不舍,“其实,说‘逃荒’更加准确些。”
到了20世纪早期,一些外出闯荡的铁匠村人习得打铁技艺后,返回村里,筑炉打铁,主要打造农具、船钉、锁具等,以一传十,逐步发展成“户户有高炉、人人会打铁”,“铁匠村”这个名字也是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逐渐出名的。特别是铁匠村铸造出的把门“铁将军”,在儋州、临高一带颇有名气,村民们还经常到儋州白马井、临高新盈一带沿海渔港去打造船钉。
李家三代打铁,其过世的爷爷早年在广东一带谋生,拜师学得打铁技艺后回乡谋生。李某73岁的父亲从小跟随父亲打铁,依靠这门手艺虽历经时代变迁却不再背井离乡。
穷则思变,铁匠再转身
然而,随着现代铸造工艺的不断进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1980年代,铁匠村的铁具开始逐步被市场淘汰。正所谓“人生有三苦,撑船、打铁、卖豆腐”,可当时村民们却发现,就算再苦再累,温饱也难有保证。
打铁的艰辛在李某的身上留下深刻的印记,常年在火炉边炙烤让他的皮肤干燥黝黑,双手长满老茧,尽管他已经放下铁锤近20年。穷则思变,铁匠村人当时再次外出闯荡“取经”,很快,有的村民再次从广东带回了新的门路。
1980年代中期,在儋州大部分农民还停留在田间耕作之时,铁匠村人带回了手工艺品制作手艺。
历经十多年摸索,从2000年开始,铁匠村人进入花梨木等名贵木制品加工行业,逐渐发展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木缘鸿手工艺品作坊或小工场。“打铁能手”开始向“致富巧匠”转身。
李某兄妹中有3位兄弟是村里木缘鸿木制品加工行业的佼佼者。其大哥曾跟随父亲打铁多年,后来转行木缘鸿木制品加工业,如今已在海口开木缘鸿花梨工艺品店。二哥和他现在村里均办起了作坊,年产值均达100多万元,3人先后盖起了楼房。这在村中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据统计,去年全村木缘鸿手工艺品产值达2000万元,利润600多万元,从业者人均年收入在2万元以上。漫步村中,几乎户户是作坊、人人有技艺。
在李某的作坊里,他那即将升读初三的侄女李小妹正在熟练地使用精密机器给海南黄花梨木球穿孔。她看到记者后很高兴地说:“我空闲时间就过来帮忙,一天赚50元左右,一个暑假能有1000多元工资,读书的两个月生活费都解决啦!”
打造精品村,串进旅游精品线
记者来到村民张某家里时,张某和妻子正在自家新盖的楼房里看着孩子做暑假作业,从客厅里精致的木家具和宽大的液晶电视,可以看出一家生活过得十分殷实。
今年28岁的张某初中毕业后便在村中的作坊里打工,经过五六年技艺和资金的积累,2005年,这位80后就独自创办了自己的木缘鸿花梨木工艺品作坊。在村人的眼里,他是“有生意头脑,脑筋转得比较快的一代”。
“这几年来,我们的手工艺也在不断进步,从粗糙到精细,从单一造型到仿古、现代等各异造型,从色泽五花八门到强调色泽、纹理等外观的协调……”谈起木缘鸿花梨木工艺品加工,李二业滔滔不绝。
李某的侄儿去年在广西读完大学后,义无反顾地回到了铁匠村,当起了村委会主任助理。他经常在全国各个城市间奔波,逐步建立起了村对店的木缘鸿直销网络,一改原来靠中介商到村里收购的销售模式,装在村民口袋里的利润因此多出了5%。
历经10年的发展,铁匠村里木制工艺品的工艺、规模、销售模式及影响力正在不断升级壮大,成了儋州实施“一村一品”战略的典型村。去年,儋州市投入70多万元帮助该村建设文明生态村。
儋州市政府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依托儋州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