砷环境流行病学调查.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砷环境流行病学调查

36-1 地表水:Ⅰ~Ⅲ 0.05mg/L,Ⅳ~V 0.1mg/L 生活饮用水:0.01mg/L 污水: 0.5mg/L 车间空气:0.015mg/m3 土壤:15mg/kg(一级) 36-2 36-3 36-4 36-5 (‰) 亡率 36-6 36-7 36-8 36-9 1.输入数据前清除统计存储器 2.输入回归方程: ①使用MODE模式进入REG 状态 操作: MODE MODE 2 1(Lin) ②输入数据: 数据x , 数据y DT ③求方程的各个参数 回归系数 b:SHIFT S-VAR 3 y :SHIFT S-VAR 1 x :SHIFT S-VAR 2 A(B): SHIFT S-VAR 1(2) y =A + B x * * 砷在自然界的分布、迁移 砷中毒最早在智利发现,亚洲最严重 越来越多的病区或高砷区在中国发现 Provinc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affected by the drinking water type and coal-burning type of chronic arsenic poisoning in China coal-burning type affected areas drinking water type affected areas affected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Beijing patients: 50,000 people or more  latent patients: 3,000,000 people or more 砷中毒及其发生原因 砷的主要毒作用表现 砷中毒的发病机制 砷中毒的防治措施 砷的主要毒作用表现(特异) 末梢神经炎 掌跖部皮肤角化 皮肤色素异常 坏疽(乌脚病/脱骨疽) 砷中毒及其发生原因 砷中毒的发病机制 砷的主要毒作用表现 砷中毒的防治措施 某市为一南北向盲状峡谷小盆地,常年风向频率以南风为主,人口约12万。市区西北侧有一锡冶炼厂,下风侧有二个居民区,约13个居民点,该厂以生产精锡为主,主要污染物有砷、铅和氟等。该厂每年排人环境中的砷约9.5t,砷排出量占投入量19%,如以污染面积3km2计算,环境中砷负荷约3.18t/km2/年。据当地卫生部门资料介绍,该市曾数次发生急性、亚急性人畜砷中毒事件,严重影响了该市居民的生产和生活。 环境砷暴露状况的调查 居民健康状况的调查 环境砷暴露剂量与居民健康效应 关系的调查 调查点选择:研究者将污染源(锡冶炼厂)下风侧 A、B二个居民区(共 13个居民点)作为污染区,污染区内的居民作为调查对象。以该市以东30km的一农业区居民为对照,该区经济、文化及生活习惯与污染区相近,但无农业及工业性砷污染存在。 环境砷暴露状况的调查 1.环境中砷污染现状的调查结果 采集污染区和对照区大气、室内空气、水源水、地下水及土壤,分别测定其中砷的含量,其测定结果见表l。 思考题1:请问该市是否存在明显的环境砷污染?若有,那么砷污染的途径可能是什么? 思考题2:污染区和对照区地下水、深层土壤中砷含量无明显差异,说明什么问题? 2.居民砷摄人量的调查结果 在距污染源不同距离的5个居民点和对照区,随机抽取10户作为砷摄人量调查对象,以户为单位逐日连续调查5天,调查其空气、水及各种食物的平均摄人量,同时采集各种食物、水及空气等样品,分别测定其砷的含量,计算不同途径每个标准人每天平均砷摄人量。结果,见表2。 思考题3:计算居民不同途径砷摄人量对总砷摄人量的贡献率,说明该市环境污染的类型及特点? 3.人群生物学砷暴露水平的调查 研究者调查了污染区及对照区居民的发砷、尿砷平均水平,测定结果见表3。 思考题4:表3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采用中位数评判是否合适? 思考题5:表4为污染区174名吸烟者和563名非吸烟者的发砷超常率,请判断结果,并解释这样做的意义? 居民健康效应的调查 1.1982~1986年居民死亡原因的回顾性调查结果见表5。 思考题6:计算两个污染区及对照区肿瘤年龄调整死亡率,其结果对研究者的进一步目的提供了什么启示? 2. 1983~1987新生儿畸形调查结果见表6、表7 。 思考题7:表6、表7显示新生儿畸形率在污染区与对照区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请解释可能的原因? 3.产妇及新生儿外周血

文档评论(0)

jiaoyuguanlij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