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学习主题-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ppt

第一学习主题-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学习主题-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学习主题 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国家 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 主题一 我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知识主线】 考点一 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课程标准】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1.元谋人:发现于云南省元谋县,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 2.北京人: 发现地点 北京周口店 距今年代 约70万年-20万年 相貌特征 保留着一些猿类的特点 生产生活 用打制石器,会用天然火 3.山顶洞人: (1)时间、地点:距今约18 000年,发现于北京周口店。 (2)生产生活:使用打制石器,已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能人工取火。 考点二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课程标准】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农耕居民 河姆渡原始居民 半坡原始居民 距今年代 约7 000年 约6 000年 生活区域 长江流域 黄河流域 房屋类型 干栏式房屋 半地穴式房屋 农耕居民 河姆渡原始居民 半坡原始居民 原始农业 种植水稻,使用磨制石器 种植粟、麻和蔬菜,使用磨制石器 原始手工业 制造陶器 制造彩陶 原始畜牧业 饲养猪狗等家畜 主题二 远古的传说 【知识主线】 【课程标准】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1.炎黄的传说: (1)阪泉之战:炎帝和黄帝激战阪泉,黄帝最后取得胜利。 (2)华夏族形成:黄炎联盟在涿鹿大败蚩尤,经过发展,构成后来华夏族的主干。 (3)人文始祖:中华民族尊奉炎帝和黄帝为人文始祖。 2.禅让的传说:尧、舜、禹相继接替担任部落联盟首领是经过部落首领们民主推选实现的,历史上称这一制度为“禅让”。 3.治水的传说:禹领导人们挖沟开渠,用疏导的方法,经过13年,制服了洪水。 【要旨点拨】 1.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远古人类;北京人会用天然火;山顶洞人会人工取火。 2.半坡原始居民与河姆渡原始居民定居的主要原因是出现了农业生产,二者种植农作物与房屋样式不同的根源是生活的地理环境不同。 3.中国人自称“炎黄子孙”是因为华夏族的主体是由炎黄部落发展而来。 4.禅让制下民主推举、选贤用能的理念,在今天仍值得发扬光大。 1.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有哪些异同点? (1)相同点:都会种植农作物,都使用磨制石器,都会建造房屋,都会制造陶器,都会饲养家畜。 (2)不同点: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水稻,住干栏式房屋,会制作陶器;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粟,住半地穴式房子,会制作彩陶。 2.如何理解“传说”与“历史事实”? (1)区别:远古传说是先民们对上古洪荒时代历史的一种夸张的记述。历史事实则是完全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被考古发掘所证实者为历史事实,未被证实者为传说。 (2)联系:不少传说生动地反映了人类的历史,包含着某些比较可靠的历史事实。 1.怎样认识我国境内的原始居民? (1)中国是世界上发现早期文化遗存最多的国家,是世界文明的起源地之一。 (2)原始居民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作出了特有的贡献,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3)原始居民的劳动成果体现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勤劳和淳朴。 2.怎样认识黄帝和炎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1)黄帝和炎帝通过一系列战争,打破了氏族之间狭隘的界限,促进了相互间的交流和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黄帝和炎帝的发明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他们对中华早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缔造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3)我们通常说的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是从中华文明的始祖黄帝算起的。 3.通过大禹父子治水的不同方法和结果,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认识? (1)解决问题、处理矛盾要灵活地变换思维角度。 (2)当今时代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呼唤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平时学习要注重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训练。 (3)做任何事都应有一种坚持不懈、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 (4)保护自然,让大自然为人类造福。实现人类与环境和谐相处,做到可持续发展。

文档评论(0)

jiaoyuguanlij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