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五年代台湾自由观念的系谱张佛泉、《自由中国》与新儒家.PDF
《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
103/9 , pp. 387–425
第二十六卷第三期 ( )
五○年代臺灣自由觀念的系譜 :張佛泉 、《自由中國》與新儒家 387
C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
五 年代臺灣自由觀念的系譜 :
張佛泉、《自由中國》與新儒家*
蕭高彥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本文運用系譜學以及脈絡主義的分析取向,以 《自由與人權》成書過程為
主軸 ,闡釋五○年代臺灣自由主義者以及新儒家對於自由的不同觀念 。張佛泉
的原始計畫乃是 「諸權利即諸自由」的經驗主義式論述 。這個觀點引起了徐復
觀的批判 ,導致張佛泉修正其計畫 ,區分自由的兩個意義系統 :人權保障與內
心自由,並且運用觀念論來闡釋內心自由。本文同時分析殷海光對於張氏的修
正有所保留 ,並檢視同時期牟宗三的 「民主開出論」。通過系譜學的爬梳 ,本
文呈現五○年代臺灣自由觀念的多樣面貌 ,去除 「自由主義者主張消極自由、
新儒家主張積極自由」的定見。
壹、前言
一九四九年國府播遷來臺無疑是中國現代史上最重要的歷史斷裂之一 。
除了政治權力的轉移以及人民的流離遷徙外 ,政治價值的衝突 ,以及其與現
實政治間之關係 ,特別是五四以後自由主義與社會主義運動的分道揚鑣 ,無
NSC 100–2410–H–001–021–MY3
✽本文的寫作基於國科會補助研究計畫 ( ),初稿發表於中央
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政治思想研究專題中心」所舉辦的 「民主與國族主義 :現
代性的規範涵蘊」學術研討會 ,作者感謝潘光哲先生對初稿的評論 ,以及本刊兩位匿名審
查人的指正 。
103 2 17 103 4 28
收稿日期 : 年 月 日;接受刊登日期 : 年 月 日
388 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
不讓當時的知識分子心懷憂患意識 ,並從根本上反省 ,開啟另一階段的思
潮 。隨著國府遷徙來臺的自由主義者 ,以胡適為精神領袖 ,以 《自由中國》
雜誌為堡壘 ,奠基了五○年代臺灣第一波的自由主義論述 。儒家文化保守主
義者 ,則以香港的 《民主評論》雜誌為基地 ,重新思索儒家思想與現代政治
間之關係 ,並發展出當代的新儒家。
自由主義以及新儒家之後都發展茁壯 ,成為深具影響力的政治或文化政
治論述 ,各有其追隨以及發揚者。本文的目的 ,並不在於全面檢視自由主義
與新儒家的根本主張以及歷次的辯論 ,因為在這方面的文獻已經相當充裕
(薛化元 ,1996 ;江宜樺 ,2001: 285–317),亦不乏對此議題的深入探討 。如
2001: 179–236 194–203
錢永祥 ( ,特別是頁 )分析 《自由中國》將臺灣五○
年代自由主義論述 ,聚焦到關於人權以及保障人權的憲法之上 ,使得臺灣自
2011: 9–90)則以主要學者的學
由主義運動產生了現實的切入點 ;李淑珍 (
思為主軸 ,細緻地勾勒出翔實、微觀的思想史。
本文的主旨在於分析其中的一個思想史議題 :在張佛泉具有代表性的政
治哲學著作 《自由與人權》刊行前後 ,《自由中國》的其他作者如殷海光以
及雷震等就著自由的意義 ,與 《民主評論》的主要撰稿人徐復觀之間,通過
一連串論文的發表、意見交換以及書評 ,展開了自由主義與新儒家之間一次
重要的思想論戰 ,主題集中在 「政治自由」與 「道德自由」間之關係 。
李明輝在 〈徐復觀與殷海光〉一文中,已對此議題 ,由新儒家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