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揭秘疑似东亚人祖先
揭秘疑似东亚人祖先“许昌人”:生活不错有肉吃
许昌人头骨拼接示意图。受访者供图
2017年3月,随着美国权威学术期刊《Science》发表一篇论文,“许昌人”突然火了。这些生活在距今10.5万至12.5万年前河南许昌地区的古老人类,激发了公众好奇心。有网友评论称:“许昌人,真的是我们失散多年的表兄弟吗?”
论文名为《在中国许昌发现的更新世晚期古老型人类头骨》,第一作者是河南文物考古研究院第一研究室主任李占扬。因为论文发表,他也一下子成为“红人”。
从2005年起,李占扬带队用了10年时间,从许昌灵井旧石器遗址挖出了45块古人类头骨碎片,拼接复原成两颗较为完整的人类头骨,命名为“许昌人”。
在考古界,出土古人类化石一直是少之又少,这两枚拼接好的头骨化石显得尤为珍贵。通过研究,李占扬团队发现,“许昌人”是一种既有东亚古人类的特征、又有欧洲尼安德特人的特征,同时也具有一部分向现代人演化的特征的人类。这被认为“许昌人”是中国古人类跟尼安德特人交流、并向现代人过渡的证据。
文章发表后,现代人“非洲起源说”和“多地起源说”再次成为学术界热议的焦点。此前,欧美专家认为现代人起源于非洲。但是,中国、澳大利亚以及部分美国学者却认为,现代人起源于多个地区。现在,“许昌人”的研究发现,成为支持现代人“多地起源说”的新证据。
“许昌人很可能代表着华北地区早期现代人的直接祖先中的一支。”参与“许昌人”研究的中科院古人类学家吴秀杰说。
“久违的老朋友”
手掌大小的人类头盖骨化石,从埋藏了十万多年的泥土里被挖出那一刻,沉寂了30多年的灵井旧石器遗址沸腾了。工人李翠云第一个发现了它,她大喊一声:“有戏了!”
周围的人都跑过去看,一块褐色的化石嵌在土里,骨面光圆,技工曹秀梅看到,骨头连接的地方有像锯齿状的接口。
“那是骨缝,是人类化石独有的特征。”2017年3月9日,坐在河南文物考古研究院第一研究室,李占扬回忆发现第一块人类化石的画面。
那是2007年12月17日,初冬,原定的考古发掘最后一天,工人们散布在许昌市灵井???西侧一个旧石器考古现场,进行最后的挖掘。两年时间,考古队员们用考古铲子刮了一个近300平米、深七八米的工整的方形大坑。
那天临近中午,考古现场的电话打到李占扬家里。他立刻通知工人们原地等待,从家里出发时,激动得忘了关掉正在煮米饭的电饭煲:“那一刻,我也等了很久。”
2005年4月开始,李占扬第一次带领来自河南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考古队,在许昌灵井镇一处旧石器遗址进行考古挖掘。
这是一处位于许昌西约15公里的遗址,位于许昌灵泉附近,在古代,是许昌十景之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科院几名工作人员曾在这里收集到两段疑似人的股骨化石和一些用动物骨头做的骨器、动物化石,但受限于当时的研究条件,这些化石没有做年代鉴定。
李占扬也一直关注着这片地方,但是因为这里地势低洼,而且靠近泉眼,遗址常年有积水。
2005年4月,遗址附近的积水突然消失。据李占扬回忆,积水消失跟附近一处煤矿发生了透水事故有关。
那之后,对遗址的正式挖掘才开始。
挖掘进行得颇为顺利,开工两个月后,这里便出土了第一片石英石片。
“开始是一片,后来是成组地显露”,李占扬曾记录,到2005年底,他们已经在这里挖掘出了石制品2452件,动物化石3000多件。但一直没有出土人类化石。
2007年12月17日,受寒冷天气限制,考古队计划停工。但就在那天,那块头盖骨突然出现。
匆忙赶到灵井遗址,李占扬蹲在化石周边观察了很久,“像是看到了久违的老朋友。”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原副所长高星在那天接到了李占扬的电话。想到后续的挖掘研究工作还需要更多专业技术的支持,李占扬那天向中科院请求支援。
“当时我正在野外考察,无法及时赶过去,就邀请和选派了北京最好的专家去现场做处置。”3月16日,高星告诉新京报记者。
被高星派往许昌的专家,有中科院古人类学家刘武,古脊椎所野外化石发掘、化石修复专家赵忠义,和博士生张双权。
许昌人使用的石器。受访者供图
“那两天的灵井,像是经历了一场热闹的红白喜事。”李占扬回忆。
化石发现后,河南本地的考古专家和参与过的工作人员都来观看和帮忙。怕化石受损,还请了警察过来保护现场。
由于人数众多,他们不得不在遗址旁边临时架起大锅,锅里炖白菜豆腐粉条,人们干活饿了就去盛一碗,蹲在地上吃几口,吃完继续忙碌。
那颗手掌大小的人类头骨化石,埋藏前已经破碎。碎化石埋藏在约2平方米的灰绿色泥土里。那几天,包括这块头盖骨,他们共取出了16块人类头骨化石。
两天后,按照重要文物级别,这些化石被专家和保卫人员直接护送进中科院的标本室。
从事了20多年史前考古的李占扬知道,出土一块人类化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医学影像学模拟考试题与答案.docx
- 2021OceanStor Dorado 6000, Dorado 18000系列产品白皮书.docx VIP
- 华为OceanStor18000系列案例集.pptx VIP
- 医学影像学试题(附参考答案).docx
- oceanstor 18000系列高端存储系统可靠性技术白皮书.pdf VIP
-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全册表格教案(新审定).pdf VIP
- 2024年新生儿窒息复苏(新版指南).pptx VIP
- 华为OceanStor18000系列高端存储.PDF VIP
- oceanstor18000系列存储系统产品介绍.pptx VIP
- 华为OceanStor 融合存储最佳实践.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