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章 相 似 图 形 4.5 《相似三角形 》教学设计
第四章 相 似 图 形
4.5 相似三角形
教材分析
《相似三角形》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五节的内容,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相似多边形,知道了相似多边形的本质特征,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课由一般到特殊引出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并应用这一概念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占重要地位。同时对后续教学内容起奠基作用,也为学生在今后学习和生活中更好的运用数学作准备。
学习目标:
1、感知相似三角形的概念
2、会识别两个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和对应边
3、通过一些具体情境的应用深化对相似三角形的理解和认识。
重点、难点:
重点:深入理解和认识相似三角形的概念。
难点:结合具体情境找出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对应边。
教法:
主要采用引导探究法、合作教学法、类比教学法完成本节教学。
学法
学生在学习中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学习,并通过观察、合作、讨论、归纳概括出相似三角形概念,并且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本次教学过程以学案教学为基本形式,主要分为三个层次:
1、复习并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自主探究新课,并及时渗透能力训练
3、当堂达标测试
第一层次:复习并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温故而知新)
1、什么是多边形?三角形是不是多边形?
2、什么是相似多边形?两个多边形相似如何表示?(注:学生口答结论,用以下类比学习新知)
3、相似多边形具有哪些性质?
(注: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只要抓住实质即可,设计这些问题的目的,用以下面新课中类比学习新知识,此时,教师可进一步问“那同学们知道什么是相似三角形吗?”从而激发了学生兴趣,增强了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学习,通过这一问题,也沟通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第二层次:自主探究学习新知并渗透能力训练
(“你才是学习的主人”)
(一)推陈出新,探究新知(相信自己,你是最棒的!)
1、 是相似三角形。 2、如果△ABC∽△DEF,那么哪些角是对应角?哪些是对应边?对应角有什么关系?记作 , , ,对应边有什么关系?记作 。
(理由:鼓励学生大胆积极发言,由相似多边形有关知识类比引出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并对定义有初步理解和认识,,充分体现了师生互动的学习方法,给予学生充分的评价和表扬,增强学生完成本节课的自信心)
(二)独立思考和自学课本P127“议一议”及例1,而后进行组内合作交流,并完成下列问题。
学以致用,小试身手
1、若两个三角形的相似比是1,则这两个三角形是
2、如图,△ADE∽△ABC,若AD:AB=1:3,DE=2,则BC=
3、如图,△BDE∽△BCA,若ED =3,BD =4,AC=2,则BC=
(注: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探究,教师走进学习小组及时点拨,释疑,充分体现师生互动、兵教兵,兵强兵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的理解能力、运用知识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导学作用,至此,学生对相似三角形的概念的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提高学生运用相似三角形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节学习目标二基本实现,紧接着完成下一例题。)
(三)出示课本P128例2(注:本例题由一名学生板演完成,其余在学案上完成后,让另一学生上黑板修改,其余学生互相修改,教师巡回指导,并注意及时反馈校正,最后集体订正,此问题顺利解决后,学习目标二得以实现。此时教师可深化:DE和BC有什么关系?还可以写出哪些成比例线段吗?你是如何得到的?通过这一问题既深化了对相似三角形的概念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也初步认识平行与相似的内在联系,为使学习目标有进一步巩固提高,特设计下面的当堂测试。)
第三层次:当堂测试(这种形式可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勇于挑战,相信自己!”
1、已知:△ABC∽△DEF,AB=3cm,BC=4cm,CA=2cm,EF=6cm,则DE= ,DF=
2、一个三角形三边长为3、4、7,另一个与它相似的三角形最长边是21,其余两边和是
3、如图:若△ABC∽△ACD,∠A=60°,∠ACD=40°,则∠BCD=( )
A、30° B 、40° C 、50° D、30°或50°
4、如图,已知△AOB∽△COD,其中∠A=∠C,则下列比例式成立的是( )
A、 B、 C、 D、
注:(学生当堂完成后,教师抽查得分,学生互相得分,教师对学生及时评价,及时鼓励,对(4)重点讲解)
总结深化
这个环节分为两个层次安排
1、内容总结: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方法归纳:在本节课的探索过程中你觉得哪些方法比较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