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张爱玲-文化名人讲座
1938年张爱玲参加伦敦大学远东区入学考试,取得第一名。因一战而没能去成伦敦,改入香港大学。 在港大的生活,除了创作上的积累外,她结识了日后成为终生挚友的同学炎樱。 在此期间,张爱玲写下了散文名篇《我的天梦》。“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一句即是出于此文。 港大时期的张爱玲与炎樱 穿各种时装。 张爱玲和炎樱。 传奇 出名要趁早啊!来的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 。 ——张爱玲 张爱玲的姑姑家。她一生中最重要的几部小说即是在此完成的。 1941年珍珠港事变,香港沦陷,港大停课。1942年,张爱玲从香港回到上海,与姑姑迁居爱丁顿公寓,开始了他灿烂如彗星的写作生涯。 1943年,张爱玲在《紫罗兰》上发表了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随后的八月和九月,《心经》上卷和下卷在《万象》上分别刊出。几乎与此同时,《杂志》也陆续刊出了他的小说《茉莉香片》、《倾城之恋》以及散文《到底是上海人》等等。一夜之间,张爱玲的名字传遍了上海。从1943年到1945年,张爱玲以当代明星们望尘莫及的强健势头,迅速登上当代文坛的灿烂高峰。几乎所有的杂志都以获得张爱玲的文字为荣。 1967年,赖雅去世。 1972年,张爱玲移居洛杉矶,从此开始了幽居生活。 晚年的张爱玲过着深居简出、与世隔绝的生活。她极少见人,拒绝着一切的外来干扰,也从不干扰别人。她甚至一个星期就搬一次家——她认为她的公寓里总是爬满了蚤子。 而在世界的另一面,“张爱玲热”却从台湾迅速波及到香港乃至大陆,所有的人都在谈论着她、猜测着她,渴望得到她的哪怕一丁点消息。 或许只有张爱玲才能同时承受着极度的繁华与极度的苍凉吧! ?1995年9月8日,邻居发现很多天没有见到那位 瘦削的中国老太太了。洛杉矶警署的官员打开张 爱玲公寓的门,出现在他们眼前的是一幅无法形 容的凄凉画面:一位瘦小、穿赫红色旗袍的中国 老太太,十分安详的躺在空旷大厅的精美地毯上, 桌上,有一叠铺开的稿纸,有一支未合上的笔。????那个时候,距离她死亡已经过了六七天了。张 爱玲走了,永远离开了这个对她而言,近乎“苍凉” 的世界。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正如她在作 品中写的:“人生是残酷的,看到我们缩小又缩小,怯怯的愿望,我总觉得有无限的惨伤。”????她离去的那天,正是中国的中秋节。海上升明 月,天涯共此时。那天,太平洋上的月亮一定格外 的圆。它默默地照着一个“天才”女作家矛盾的一生 ———热闹与寂寞,浮华与苍凉,大喜与大悲…… 她一直有牙病、眼病、皮肤病,特别爱感冒,身体长期受这些病患折磨,没料到她还有心血管疾病,这才是要命的病。她不爱自己烹煮食物,也不爱上馆子,尽用些罐头、牛奶等方便食品裹 腹,体质衰弱,免疫力下降,常常几天不吃东西,人都瘦干了。一遇大病,就毫无抵抗能力了。 她死前即已知道自己大限将至,清醒地整理了各种重要证件和信件,装进手提包,放在靠门的叠桌上。她就这样清清白白又冷冷清清地走了。她的浴室也很凌乱。浴缸变了色,脸盆旁边的药柜里有许多药瓶和洗漱用具。没有毛巾,只有到处扔的纸巾。林式同和朱先生推测,她可能是连拧毛巾的力气都没有了,才用了这么多纸巾。 贮衣室里挂着张爱玲近几年买衣物的一些纸袋,但没有箱子。她不爱用箱子,嫌搬起来麻烦,每搬一次就扔掉不少东西。 她只用胶皮浴用拖鞋,用脏了就丢,还有几大包新的没有用过。 厨房里也多的是一用就扔的纸碗纸碟和塑料刀叉,金属餐具大都是新的,没怎么用过。咖啡壶倒是常用,她喜欢喝浓咖啡。 遗嘱: 死后马上火葬, 不要人看到遗体。 不举行任何葬礼仪式。 骨灰撒向空旷无人处。 遗物全部寄给宋淇先生。 1995 陆续出版海上花列传,怅惘记,余韵等等 93年完成对照记,94年出版 1995年9月8日逝世于洛杉矶公寓,当时身边没有一个人,恰逢中国的团圆节日---“中秋节”,享年七十五岁。 9月19日林式同遵照张爱玲遗愿,将遗体在洛杉矶惠捷尔市玫瑰岗墓园火化。 9月30日张爱玲的生忌,林式同与数位文友将她的骨灰撒在太平洋。 【遗物】 张爱玲是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 ——胡兰成 张爱玲与胡兰成 【相知】 1944年初春的一天,南京的一座庭院的草坪上,有一个躺在藤椅上翻读杂志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