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史学论文写作叶宇
收集资料的要求:精、真、新、全 精:收集资料不能不加区别地兼收并蓄,见材料就抄,一是没有必要,二是浪费时间。抄录资料要精。所谓精,就是最能说明某个问题的,如果几本书上都讲到了同样的问题,则应抄录成书最早的书上的资料,在卡片后注上××书、××书记载与此同。如果几本书上说的详略不同,则应抄录记载最详细的资料,卡片后面再注明参见 ××书××卷。 真:这是对收集资料的基本要求。但历史资料不少是真假难分的,正误混杂,即有的记载是真的,有的是伪造的,有的是正确的,有的是错误的,必须要下一番考证功夫,进行鉴别,这就是正误辨伪。这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收集资料时有时没有时间去开展这项工作,可留待撰写时再进行。在收集资料时,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记载,不妨先抄录下来,在卡片上作一特别说明,留待以后进行考证。 新:材料力求新颖。所谓新,就是别人未发现的资料,被你发现了,这样的材料就十分珍贵。 全:尽可能地将材料收全,最好做到竭泽而渔。为什么要收全,有两个原因:一是每条材料只能局部的反映某个问题的真相,只有尽可能收全资料,才能使我们对事物的全貌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否则,我们得出的结论就不全面。举两个梁启超的例子:梁启超想研究春秋以前的小国(他称为部落)分布状况,哪本书都不全,于是他先从《左传》、《国语》中,取其所述已亡之国汇而录之,得60余国;又从《逸周书》中搜录,查到30余国;又从《汉书·地理志》、《水经注》中搜录,得 70余国;又从金文款识中搜录,得90余国;其它散见各书者尚三四十。除去重复,其夏商周古国名之可考者,犹将300国;而大河以南,江淮以北,殆尽 2/3,其中最稠密处——如山东、河南、湖北,有今之一县而跨有古三四国之境地。试想,如果资料收集不全,春秋之前我国境内的古国情况就得不到一个全面的认识。 再如,梁启超要研究中印之间古代的文化交流,而考论中国留学印度的人物,据常人所习知,则前有法显(东晋人)后有玄奘,三数人而已。后来他细检诸传记,陆续搜集,乃竟得105人,其名姓失考者还有82人,合计187人。他初研究时,据慧皎的《高僧传》,义净的《求法传》,得六七十人,已大喜过望;其后每读一书,遇有此类者则抄下,经数月乃得此数,于是将此187人查其年代籍贯、学业成绩、经行路线,为种种统计,而中印古代交通遗迹,以及隋唐间学术思想变迁之原因,皆可以大明。如果收集资料不全,就达不到这样的结果。 二是资料不全,极有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虽是大史学家也不可免。比如: 自从《水浒》这部小说出现以后,宋江这个人物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历史上的宋江,目前知道得很少。宋代公私案牍里只有一些另星的记载,并且互相矛盾,抵牾不合。《水浒》里的宋江是投降了,又去打方腊。历史上的宋江是否也是受招安,然后又去征方腊呢?这个问题历来就有争议。早在清代,就有陆次云、汪师韩之争(前者认为受招安、打方腊。后者不同意此说),上个世纪二十年代,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指出:“宋江降后见杀,没有征方腊。”(第十五篇下),以后余嘉锡撰《宋江三十六人考》(见余著《余嘉锡论学杂著》)提出与鲁迅不同的观点:“江之从攻方腊无疑。”解放后北大张政烺先生的《宋江考》(《历史教学》 53.1)严敦易先生的《历史上的宋江》(见《水浒传的演变》第一部分)也都就宋江是否投降征方腊的问题作了考证。 文化大革命中,毛泽东提出评《水浒》时说:“宋江投降了,又去打方腊”。这样又把问题提出来了,关于历史上的宋江问题在史学界引起了一场激烈争论。 1978 年,邓广铭、李培浩同志连写二文《历史上的宋江不是投降派》(《社会科学战线》78.2)和《再论历史上的宋江不是投降派》(《光明日报》 78.8.1),认为历史上的宋江既没有投降,更没有打方腊。两文发表后,引起一场争论。历史研究所吴泰写了《历史上的宋江是不是投降派》(光明日报) 78.6.8)提出反驳意见,认为宋江是投降派,参加了打方腊。 1979年复旦大学陆树仑写了一篇《关于历史上宋江的二三事》(《辽大学报》79.2-3两期上)这是一篇有份量的文章,他就一些重大问题提出了一些比较有说服力的观点。 关于宋江是否受招安问题。他对南宋史籍所载宋江投降的资料(共有7条,邓广铭认为皆不可信)逐条加以分析,认为要完全否定这些资料,尚缺乏足够证据,在没有发现新材料之前,对上述这些材料持怀疑态度是可以的,但不宜断言这是捏造。 关于宋江是否打方腊的问题。陆树仑对南宋史籍所载宋江从征方腊的资料,逐条加以辨析,认为都不可信,所以他同邓广铭一样,认为宋江没有打方腊。 关于宋江“就擒”问题。陆先生认为,宋江可能是“降而复叛”,最后被宋朝擒杀,但由于没有发现过硬的材料,所以这个结论只是推断,不是定论。 这样又过了两年,1981.1《中华文史论丛》刊出了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