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大学_明德_知止_修身_理念品析_郭华茹要点.doc

_大学_明德_知止_修身_理念品析_郭华茹要点.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_大学_明德_知止_修身_理念品析_郭华茹要点

《大学》“明德”、“知止”、“修身”理念品析 □ 郭华茹 朱忠孝 摘要:《大学》是一部蕴含丰富教育理论、伦理思想和政治智慧内容的儒家经典。“明德”、“知止”、“修身”是贯穿于《大学》始终的核心理念。“明德”是《大学》之魂,“知止”是“明德”之深化,“修身”是“明德”之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当代中国,重新审视“明德”、“修身”、“知止”理念的深刻内涵,传承其重视培养道德人格,提升精神境界,崇尚责任和担当的传统,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人们思想道德素质与中国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关键词:《大学》;“明德”;“知止”;“修身”;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3)02-0104-04 收稿日期:2012-11-06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 规划项目“当代中国社会分层对大学生价值认同的影响及教育对策研究”(12YJA710015);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与强化路径研究”(12MLB004)。 作者简介:郭华茹(1954-),女,湖北襄阳人,常州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大学》是儒学重要经典著作之一。从根本上说,它体现的是中国儒家思想由内而外,以德立人、以德治国,积极进取的“入世”精神。  而“明德”、“知止”、“修身”,是贯穿于《大学》始终的核心理念,尽管这些理念在不同的时代在某些方面有一些拓展性的阐释,但其思想的高度和深刻,不仅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在利益分化、思想多元、甚或少数人价值扭曲的当下,对于人们德性的呼唤和道德塑造,对于高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明德”、“知止”“、修身”理念及其关系 《大学》原是《礼记》中的第四十二篇。世称 “二程”的宋朝程颢、程颐,把它从《礼记》中抽 出,编次章句。朱熹则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为《四书》,并将《大学》列为“四书”之首,称之为“入德之门”,由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品读《大学》全篇,统率全文的是 “明德”,实现“明德”,达到“知止”、“至善”的 根本途径则是“修身”。大学“明德”、“知止”、“修 身”理念意蕴丰富,影响深远。 “明德”是《大学》之魂。古人对于大学的解释为“大人之学”。中国古代一般是八岁入小学,学习 “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 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大学》开宗明义地提出了大学的根本宗旨,即“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大学》看来,德为人之本,“艺”与“术”是具体的技巧和技能,“艺”与“术”必须从属于德,为德所统御,如此才能发挥出应有的造福于人的作用。否则,知识越多、能力越强,反倒为祸愈烈。所以,大学开宗明义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成为真正的“大人”,学做真人,即无愧于天地、俯仰于天地之间的道德高尚之人。 “知止”是“明德”之深化。《大学》在提出“三 纲领”之后,又提出“知止”理念并比较详尽地分析 103 2013/2·总138期 University Education Science 了“知止”的意义,“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1](P10)。可见,“知止”是对 “三纲领”的承接和深化。“知止”不仅是要明白自己的理想、目标——“止于至善”,而且要通晓达到至善的途径和方法,那就是要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有深刻的认识,能够区分事物的本末始终,不能本末倒置,更不能混乱始终。因此,“知止”就是要明白道德践履的本末始终,即根本的道理,也就是要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即所谓的“进退有据”。 “修身”是“明德”之本。德要有现实的载体人。否则,再美好的道德理想,也只是一个无法实现的乌托邦。为了实现“明德”之宗旨,《大学》认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养品性,即不断地完善自己,增强自己明德知止的能力,是每个人最为根本的东西。基于“修身”的重要性,《大学》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等概念,即“八条目”:“物 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1](P16)。可见,在《大学》的“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八条目中,“修身”居于承前启后的中枢位置。一方面,“八条目”中的“格 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修身的具体方法及步骤,“修身”则是“格”、“致”“诚”、“正”的目标和结果。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