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何没参加1战.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为何没参加1战

中国为何没参加一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北洋政府内部围绕参战问题,曾引起过极大的争议。主战派有梁启超(在野政治家,研究系领袖)、段祺瑞(国务院总理)。梁启超主张参战,而迷信“武力统一”的段祺瑞除了接受这个想法,还有两个企图:第一,通过参战而获得协约国的借款;第二,通过参战强化皖系军阀的军政实力,打压反对派,实现“武力统一中国”的美梦。反战派也大有人在,如总统黎元洪、副总统冯国璋、很多省的实际支配者、一部分中央文官、孙中山、唐绍仪、国会中的丙辰俱乐部(丙辰俱乐部可以算做中华革命党的化身,以林森、居正、田桐为主),以及各省商民团体,还有在野社会贤达康有为等。但这些众多的反对者在北洋政府中并无实力。   直到1917年8月14日,被段祺瑞把持的北洋政府正式对德国、奥匈、土耳其等同盟诸国宣战。但从此时到1918年11月11日“一战”结束,中国并未派军队到欧洲战场参加“一战”。为此,段祺瑞被称为对外“宣而不战”。在国际上,协约国方面也有人嘲讽中国“参战不力”,或指为“理论参战者”。日本代表更是在巴黎和会上振振有词,指责中国“未出兵,宣而不战,应不下请帖,不为设座”。段祺瑞等人求荣得侮,这实在是他们不曾预料得到的。那么,段祺瑞为何未能派兵参加“一战”呢? ????? 原题:段祺瑞运送12万人赴欧参战计划缘何胎死腹中 ??????   究其原因,应该归结于段祺瑞政权对于列强的畏惧。段祺瑞首先对德国的畏惧,导致他迟迟不敢对德宣战。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德国后来居上,当时的德国是欧洲第一工业大国,世界第二工业大国(美国第一)。1888至1890年,段祺瑞曾经留学德国三年学习炮兵,对德国的强大感同身受,甚至深感震撼。段祺瑞曾经有一段时间是亲德的。1913年3月10日,段祺瑞与德国捷成洋行签订两亿余两的借款合同,用于购买军火镇压国内的革命运动。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时,他认为凭借德国的国力,获得胜利是毋庸置疑的。至少在1917年以前,他对出兵参加一战并不积极。   其次,是对于日本的畏惧。日本鼓励中国参战,既可以用“共同反德”为幌子掩盖侵华之面目,还可以消除美国在华的影响。日本暗示段祺瑞,中国参战,不需要直接出兵欧洲,只需要派遣华工到欧洲即可。同时愿意派遣教官训练中国军队,拿出军火装备中国军队,向中国提供贷款。   再次,是对于美国的畏惧。“一战”期间,美国食言未给予段祺瑞以财政支持。从1917年4月起,段祺瑞就一再通报美国大使芮恩施,中国愿意提供协约国所需要的一切人力资源,并且打算运送80个团约12万军队赴欧参战,希望美国给予两亿银元的借款。美国政府刚开始“深表同情与理解”,并一度考虑给予五千万银元的借款。为敦促中国参战,芮恩施与国务卿蓝辛均曾对中国暗示,将提供财政援助。中国驻美公使顾维钧也曾经向段祺瑞报告,美国将借给中国两亿银元。法国驻中国武官对此建议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法国驻美大使茹色兰也敦促美国借款给段祺瑞,并许诺,等法国向日本订购的四艘船建造完毕后,可用来运送中国军队赴欧参战。但后来,美国基于种种考虑,尤其担心日本借此在华问题上取得主动权,使自己同日本在华争霸中陷于被动地位,而未实施援助。   另外,对于欧洲同盟国列强反对中国出兵的声音,段祺瑞也不能置之不理。英国军政界一直反对中国派兵参战,英国海军部警告外交部说,由于船只匮乏,这个计划不应受到鼓励。英国一名低级外交官说,再没有比远道运送中国兵到欧洲战场,在时间、麻烦、装备、金钱和吨位上成本更高的事了。英国外务大臣巴尔富(Balfour)甚至认为此计划是愚蠢而疯狂的,但当美国政府征询英国外交部意见时,巴尔富出于外交礼仪,仅以船只严重匮乏为借口而婉言拒绝了。英国政府基本上主张应该把全部吨位(包括法国等协约国的吨位)优先用来运送美国军队到欧洲参战,因此,英国明确反对此时分出部分运量来运输中国军队赴欧参战。   此外,当时协约国内一些种族主义者的谬论,对中国出兵参战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他们认为:“向黄种人求助是一种耻辱”。在“一战”爆发初期,德国哲学家倭伊铿和生物学家赫克尔共发一文,企图离间协约国,他们痛斥“英国人以条顿民族之尊,不应该使黄种人——日本人参与入战争”,又说俄国人为半东洋半野蛮的种族,英国人不应该和沙俄结盟来残杀同类。战争初期,德军侵入法国,连战连胜,法国政治家毕勋主张向日本借兵到法国以助一臂之力。此说一出,引起朝野议论纷纷,一些人打起“种族舆论”的破旗,鼓吹借助于黄种人保卫祖国实在是奇耻大辱,高喊“欧洲兄弟内斗,不应找东洋人相助”。   结果,段祺瑞“运送12万军队赴欧参战计划”,至1918年4月胎死腹中了,最后只提供了一些物资援助并派遣了20万劳工赴欧以挖战壕等方式助战。

文档评论(0)

ktj8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