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望城金海九年级插班生考试物理.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6望城金海九年级插班生考试物理

物理2 时间:50分钟 满分:100分 注意:本试卷中重力系数g=10N/kg,水的密度ρ水=1.0×103kg/m3 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鲁迅的《社戏》中有这样的描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其中“连山…向船尾跑去了”所选的参照物是( ) A.山???? B.船???? C.流水 D.河岸 2.声波既传递“信息”也传递“能量”。下列主要利用声波传递的“能量”的是( ) A.用超声波碎石??? B.用声纳探海深 C.利用B超做体检???? D.利用回声定位 3.如图为海波的熔化图像,根据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海波的沸点是48℃??? ? B.海波在BC段吸收了热量 C.海波在CD段是气态? ? D.6min时海波已全部熔化 4.下列现象中,由光的折射现象形成的是( ) 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凸透镜、光屏处于图所示的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利用这一成像原理可以制成( ) A.幻灯机??????? B.照相机?????? C.放大镜??????? D.潜望镜 6.放在水平桌面上的茶杯,受到的平衡力是( ) A.茶杯受到的重力和茶杯对地球的吸引力 B. 茶杯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茶杯的支持力 C. 茶杯对桌面的压力和茶杯受到的重力 D. 茶杯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茶杯的支持力 7.今年南方地区受水灾严重,河水上涨时,观察到河道中央的水位明显高于河床边的水位,有关形成原因最合理的解释是( ) A. 河道中央流速快,压强小 B. 河道中央深、水量大 C. 河床中间高瓶凸起 D. 河道中央流速快、动能大 8.在“神舟六号”飞船起飞过程中,若忽略其自身质量的变化,它的( ) A. 重力势能减小,动能增大         B. 重力势能增大,动能增大 C.重力势能减小,动能不变??      ?D.重力势能增大,动能减小 如图所示是使用简单机械匀速提升同一物体的四种方式(不计机械自重和摩擦),其中所 需动力最小的是( ) 10.现有甲、乙两个完全相同的容器,盛有体积相同的不同液体,把一个鸡蛋分别放入两容器中的情形如图所示,鸡蛋在甲、乙两杯液体中所受的浮力分别为F甲浮和F乙浮,两杯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分别是F甲和F乙,压强分别是p甲和p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F甲浮<F乙浮  F甲=F乙  p甲<p乙 B.F甲浮>F乙浮  F甲<F乙  p甲<p乙 C.F甲浮=F乙浮  F甲>F乙  p甲>p乙 D.F甲浮=F乙浮  F甲<F乙  p甲>p乙 填空题(每空3分,共18分) 如图甲所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受到方向不变的水平拉力F的作用,其F-t和V-t图象分别如乙、丙所示,由图象可知,当t=1s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 N,当t=3s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 N。 12、如下左图,工人利用定滑轮将重500N的物体匀速提升4m,在此过程中有用功是______J;使用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________。 如上右图中轻质横杆AB可绕固定点O在竖直平面内转动,OA:OB=4:5,当动滑轮下的配重M重200N时,体重为800N的壮壮站在水平地面上用400N的力竖直向下拉住横杆B端,恰使AB在水平位置平衡。利用这套器材,壮壮能拉起最大为__________N的配重,假设壮壮的双脚与地面接触面积为400cm2,则此时他对地面的压强是 pa. 实验题(每空3分,共18分) 14.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为了保障实验效果,应该选择? ???????(选填“平面镜”、“厚玻璃板”、“薄玻璃板”) (2)此实验中选择两支相同的蜡烛是为了??? ???????????? ??? ?。 移动蜡烛A进行多次实验,目的是????? ????????? ? ?。 15.在“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实验中,小明用如图所示的同一滑轮组提升不同钩码的方法,分别做了甲、乙、丙3组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次数 钩码重/N 钩码上升 的距离/cm 弹簧测力计 的示数/N 弹簧测力计 上升的距离/cm 机械效率 第1次 2 5 1 15 66.7% 第2次 4 5 1.7 15 78.4% 第3次 6 5 / 15 /

文档评论(0)

jiayou1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307011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