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审清材料议论文的隐喻义
·审清材料议论文的隐喻义
公文·审清材料议论文的隐喻义 上一讲,我们谈到看材料议论文应审清材料的思想性,这一讲,我们要谈及如何审清材料的隐喻义。有些材料具有比喻和类比意义,如高考作文提供的材料《毁树容易种树难》、《树木·森林气候》等,这类材料较多的是故事、寓言、格言和自然现象介绍,下面分别择例说明。故事材料:唐朝诗人刘禹锡写过一首《昏镜词》,词前有一则引言,说的是有位擅长做镜子的工匠,制作了十面铜镜出卖,其中一面平整光洁,其余九面朦胧履昏暗。有人指责他做工太粗糙,工匠却笑着回答:因为买镜子的人要求不一样,那面明镜皎洁无比,在它面前半点瑕疵也无法隐藏,这只有长得很美的人才会用,而这样的人在生活中不过十分之一。所以我在十面镜子里,只做一面这样的镜子。
这个故事的隐喻性,显然体现在工匠巧妙的答话中。工匠这番话,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人们喜欢照怎样的镜子?确实,在他看来,多数人照镜子是要欣赏自己的美貌,而不愿照见自己的缺陷,因而要多造些昏镜,投其所好。这违背常情的做法暗示我们:工匠的这番话不是谈的人们生活中照镜子的问题,而是隐含针眨时弊的深意。而镜子的特点可以照人,那么,我们就可顺理成章地引出下面的比喻:如果把镜子比作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确有那么一些同志害怕批评,讳疾忌医,喜欢照昏镜而不愿照明镜的。可见,透过材料表面的荒涎夸张来审视材料的隐喻义,把握材料表现的事物的本质特征来明确材料的隐喻义,便不会就事论事、言不及题了。
寓言材料:有个船夫在急流中驾驶小船,船上坐着一位要渡河的哲学家,于是发生了下面的对话。哲学家:船夫,你懂历史吗?船夫:不懂。哲学家:那你就失去了一半生命。哲学家又问:你研究过数学吗?船夫:没有。哲学家:那你失去了一半以上的生命。这时一股巨浪扑来,击翻了小船,哲学家和船夫两人都落入水中,于是船夫喊道:你会游泳吗?哲学家:不会。船夫:那你就失去了整个生命。
这是马克思给他女儿讲过的一个阿拉伯寓言。这个寓言的隐喻义是什么呢?有人说,这是比喻那些有了知识就盛气凌人的人是不会有好下场的;也有人说,这是比喻那些表面上有知识而实际上没有知识的人最终没有好结果;还有人这样认为,这个寓言比喻了生活中没有知识的人比有知识的人更吃香;等等。我们说,这几种说法都不符合材料蕴含的寓意。因为哲学家并没有盛气凌人,也不能武断地说他就是那种表面上有知识而实际上没有知识的人,而更吃香的看法更是脱离了材料的实际,据此类推,那么,一个不会游泳的读书人,偶尔失足溺水,就能得出读书无用论的观点?仔细想一想:寓言中关于生命的三段话,实际上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而最后船夫讲的那你就失去了整个生命一句,是关键语句,它的隐喻义就是:你知识再多,如果不能解决眼前溺水的问题,又有什么用呢!明白了这一点,就可用来比喻说明任何科学,不能解决现实问题,都是无用的科学,由此提出理论必须结合实际的命题,就十分自然贴切了。可见,明确关键语句的隐喻义,有时可成为理解整段材料隐喻义的一把钥匙。格言材料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生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格言的语句总是简炼。概括,富有哲理的,我们可以通过抓住关键词语来把握隐喻义。如句①中的磨砺和苦寒,就隐喻了勤于磨炼和乐于吃苦。实践出智慧和苦学长才干等意义;句②中的羡鱼和结网,就隐喻了良好愿望和实践行动的含意。整句的格言就告诫人们:光有愿望和决心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要有坚实的行动。特别是结网一词更是落笔议论的重点,结字隐喻了勤奋、恒心、毅力、干劲;一句话,结网越努力,鱼捕得越多。这其中的比喻义也就非常明显了。 自然现象材料:从地下冒出来的清泉,或是在山涧流淌的清水,开始不过是涓涓细流。但经过了无数九曲十八湾,汇合了许多细流之后,不管遇到怎样险峻的悬崖陡壁,怪石狰狞,悬岩峭立,它都决不停止前进,它冲击岩石,发出震耳的轰鸣。它有时被摔得粉碎,可是又在山岩下聚合起来,继续滚滚向前。这则材料和《清流与活源》的隐喻义不同,它不是表明流水和源头的关系,而是表明涓涓细流汇成江海的一种自然现象;这是从概括全篇材料的意思着眼的。从关键语句和句式来看,那么材料中的决不停止向前的流水形象,不是象征着永远朝着一个目标勇往直前的精神吗?材料中的细流、汇合、冲击、聚合、滚滚这些词语,不是象征着集体力量是不可阻挡的吗?而不管……都这个句式包含的内容,不是象征着为实现自身的价值而百折不挠、不怕牺牲的可贵品格吗?所以,对有的材料要综合审视,既要概括全篇中心,又要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子,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材料的隐喻义。
一般来说,用含有隐喻义的材料写议论文,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启发,展开联想,去思考相似的社会生活现象或包含相似道理的一些事物;同时就能理解:写这类议论文不能光停留在对材料隐喻义的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