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中唐诗坛.ppt

  1. 1、本文档共5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独怜幽草涧边生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艺术家不仅要在世界里看得很多,熟悉外在的和内在的现象,而且还要把众多的重大的东西摆在胸中玩味,深刻地被它们掌握和感动;他必须发出过很多的行动,得到过很多的经历,有丰富的生活,然后才有能力用具体形象把生活中真正深刻的东西表现出来。因此,天才尽管在青年时代就已露头角,但是只有到了中年和老年,才能达到艺术作品的真正的成熟。 ——黑格尔《美学》 钱锺书《谈艺录》:“铺陈追琢,景象虽幽,怀抱不深。” 高棅《唐诗品汇》:“使假之以年,少加以理,其格律岂止是哉!” 李贺与李白比较 相同:想象力惊人,善于运用神话传说,善于运用色彩。 不同: 思想格调:李白多乐观;李贺多忧伤 风格特色:李白诗风豪放飘逸;李贺诗风凄绝凄清 语言不同:李白语言多清新自然,明净华美;李贺语言峭奇险怪,喜用冷艳凄迷的词藻。 第三节? 刘禹锡和柳宗元 一、刘禹锡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戏赠看花诸君子》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再游玄都观》 性格刚毅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咏史怀古之作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 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二、柳宗元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 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第四节 元白诗派 一、新乐府 新乐府,即以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批判现实的精神。其形成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其源可追溯至杜甫的“因事立题,无复倚傍”乐府风格的诗歌创作,后经元结、顾况等人的承续,张籍、王建又进一步写实化和通俗化,至李绅,“新乐府”的概念形成,并得到元稹和白居易的响应,将新乐府的创作推向高潮,形成了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的新诗风。 二、白居易 1、生平经历 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之”字、“无”字示仆者,仆口未能言,心已默识。后有问此二字者,虽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则知仆宿习之缘,已在文字中矣。及五六岁,便学为诗。九岁谙识声韵。十五六,始知有进士,苦节读书。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瞀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者,动以万数,盖以苦学力文之所致! ——《与元九书》 白居易 (772——846) 2、诗歌理论 (1)诗歌应植根于社会的现实生活,要真实地反映社会的现实生活,这是其诗歌理论的核心。 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 ——《新乐府序》 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 ——《与元九书》 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寄唐生》 顾学颉 校点 中华书局1999年 (2)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 且古之为文者,上以纽王教,系国风,下以存炯戒,通讽谕。故惩劝善恶之柄,执于文士褒贬之际焉;补察得失之端,操于诗人美刺之间焉。 ——《策林》 (3)强调诗歌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主张诗歌的写实性和通俗化。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与元九书》 不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 ——《寄唐生》 为文者必当尚质抑淫,著诚去伪。 ——《策林》 1、唐玄宗宠爱杨贵妃是否为“重色误国”? 2、李、杨这种君王与贵妃之间生生死死的爱情是否像普通人的爱情那样,也值得肯定呢? 3、诗中对杨玉环美貌的描写,是否也体现了现实生活的“美”? 《长恨歌》分析 《长恨歌》分析 一、关于《长恨歌》的主题 (一)爱情主题说 (二)讽喻主题说 (三)双重主题说 (四)其它观点 二、“美”的事物孕育“恨”的滋生 (一)“美”的追求——“恨”的铺垫 (二)“美”的实现——“恨”的叠起 三、毁灭的美丽,永恒的情恨 (一)“美”的毁灭——“恨”的顶峰 (二)“美”的怀念——“恨”的延续 及再来长安,又闻有军使高霞寓者,欲聘娼妓,妓大夸曰:“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岂同他妓哉?”由是增价。

文档评论(0)

wuyoujun9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