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企业与企业家形象案例.ppt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王石事件看企业家与企业形象 王石事件始末 同样陷入捐款门的阿里巴巴 当今我国企业家与企业形象调查分析    结束语 在一个透明化的时代,企业家不仅要重视企业形象的管理,同样必须重视自身形象的建设。企业家的形象与企业形象往往是统一的、互动的,良好的企业家形象能够有力地促进企业形象的提升,企业形象的提升则是构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部分,形象也是一种生产力,企业家是进行个人形象管理的时候了。 * 企业家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向来是水乳交融的。良好的CEO形象必然大大提升企业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一名明星级的CEO就是企业最好的代言人。所以,管理好自身形象,掌握危机公关技巧,当形象危机出现时尽力去修复处理,视自身声誉与形象是企业最重要的价值一部分,这是每一名企业家在透明化时代必须形成的策略性思想。 事件起因 2008年5月12日14:28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 2008年5月12日(地震发生当天)万科集团总部捐款人民币200万。一些网友对这个数字很不以为然,大呼和万科形象不相称。 2008年5月15日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在其博客中称:中国是个灾害频发的国家,赈灾慈善活动是个常态,企业的捐赠活动应该可持续,而不成为负担。 言论既出王石面临四面八方的危机 网民的质疑、抨击、嘲讽遍布各大网络论坛,诸多相关评论也在平面媒体上刊登。 “捐款门”使品牌缩水12亿 言论影响股价下跌 股东向王石发难遭炮轰 “王石以前是万科的金字招牌,现在却成为万科的负资产,你将如何消除这种负面影响?” 2008年5月21日 迫于股东与舆论压力,王石以无条件道歉及追加1亿元援建款虽赢得股东信任但广大民众却不太买账。 一篇名为《马云在此次地震中仅捐款一元钱》的 文章令网民对马云的声讨漫骂之声铺天盖地。 阿里巴巴危机公关处理 2008年5月19日,阿里巴巴在深夜发布澄清公告 指出:马云这番话根本不是在2008年5月说的, 而其实是他在很久前参加一个慈善晚会时,在特 定语境下发表的言论。 同时,阿里巴巴集团追加捐款2500万人民币作为专项基金,专门用于灾后重建。 一天之后,网上对马云的责骂骤然停止,一切好像从未发生。 1.缺乏标杆性人物 中国仍然缺乏像比尔·盖茨式的深入人心的企业家。中国暂时仍然缺乏一批跨群体、跨地域和跨行业的并充分得到公众认可的企业家。 2.形象传播的重要性 在中国公众心目中,五成居民认为企业家形象与企业形象是密不可分的同时中国企业家认知度排行榜与美誉度排行榜也佐证了:知名度越高的企业家,其美誉度也越高。形象传播和较高的曝光率有助于企业家的形象更加深入民心。 3.媒体仍然是形象的双刃剑 善于利用媒体资源的企业家更能获得公众认可:公众对杨澜、张朝阳和黄光裕等印象深刻的主要原因是他们经常出现在电视节目和报纸杂志访谈。 4. 企业家形象与企业形象密不可分 企业家形象与企业形象是密不可分的,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不仅仅是技术、经济、人才、管理、资本等方面的竞争,而且还是企业形象和作为企业化身的企业领导人形象之间的竞争。 5.企业家要有公众形象管理的意识和手段 公众型企业家是媒体的熟练驾驭者。在各界争相讨论“眼球经济”的时代,注意力就是财富。一个企业家通过媒体报道抢到了公众的“眼球”,就容易加深消费者对企业和产品的印象,还会获得好的销售业绩和企业效益。媒体是把双刃剑。企业和企业家形象可能会通过媒体报道得到提升,但有负面消息时,如果采取措施不当,企业和企业家的形象可能也会受损。 当前我国企业家形象与企业形象 第一类,企业家个人形象超越企业形象,甚至让人觉得企业不再需要这样的企业家。像王石,个人形象非常的鲜明。但是很多时候,我们记住了企业家的光辉形象,忘记了企业。 第二类,企业家过度曝光,使得商业味道过浓。这类企业家形象与企业结合得很紧密,企业的知名度也因企业家的高出镜率而水涨船高,但是否美誉度会增加,就很难说了。 潘石屹就是一位很会利用媒体的企业家。他每次在媒体上露面都很明确,并不是在为自己做广告,而是在为他的企业做广告。 第三类,企业家个人很有亲和力,企业形象也不错,但形象不够鲜明,不能从一大堆的企业家中脱颖而出。 中央电视台每年都评选十大经济人物,但我们看到的是,企业家出场都是西装革履,问题的回答也都是非常程序化的、符合大众预期的答案。这些企业家特色不显著,我们不能将这个企业从同行间勾勒出来。这一类企业家以及企业在公众中留下的印象是很模糊的。 第四类,企业家不为人熟知,他们保持着刻意的低调,但在同行中却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像浙江、福建的一些民营企业家,他们以及所在的企业游离在人们的视线之外。这样做有可能对企业的发展有利,但也可能丧失一些机会。 企业家如何管理自身形象 如果把企业家个人形象也视为品牌,那么企业家形象危机时,可以遵循

文档评论(0)

wuyoujun9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