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和其语言文化因素.docxVIP

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和其语言文化因素.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和其语言文化因素

一、引言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一样, 语言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而语言又是由词汇和词汇关系构成的一个网络( Renouf, 1988: 168) , 所以词汇在语言诸要素中变化最快、最显著。既有读音和词形的变化, 又有词义的转换; 既表现为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灭亡, 又包括旧词添新义和大量借入外来词。事实上, “英语中8 %以上的词汇借自其他语言”(Encyclopedia A mericanna, Vo l. 1 , 198 : 423) , 这其中就有相当一部分借自汉语, 并显现出其特有的地域特征、语音特征、语法特征。为此, 本文拟就英语中汉语借词这些特征和语言文化因素作一具体探讨, 以期从中找出一些规律, 从而加深对英语词汇特别是英语中汉语借词的理解和运用。归根结蒂, “语言教学应以词汇为中心进行1 , 而“从教学中的实际情况看, 词汇能力低是我国学生英语学习的主要障碍之一”。二、英语中汉语借词的地域特征1. 源于中国地域文化或民俗文化的借词这类借词大多来自政治、宗教、历史人物或日常交际等诸多方面, 无不折射出浓郁的中国地域文化特色。如, yamen衙门( 旧时官员的办公场所) ; Mandar in 满大人( 清朝九品以上官员) ; T aoism道教( 我国宗教之一, 由东汉张道陵创立, 南北朝时日渐鼎盛) ; lama 喇嘛( 西藏喇嘛教的僧人) ; Confucius 孔子(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 Mencius 孟子(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 Sun Yat-sen ( 孙中山) , T an KakKee( 陈嘉庚) 。另外, 英语中还有一些表示中国民俗文化的借词。如Yangko秧歌( 流行于北方农村的一种民间舞蹈, 常有锣鼓伴奏) ; to ng堂( 在美国的中国侨民的兄弟会等组织) ; yin 阴; yang 阳; chi( qi) 极; T ai Chi 太极拳( 一种拳术, 动作柔和缓慢) ; Wushu武术或Kunfu功夫( 打拳和使用冷兵器的技术) ; 等等。这些词在步入英语之后, 显示出其旺盛的生命力, 并逐渐为愈来愈多的人所接受, 常出现于英语口语和书面文章之中。如:( A) T he treat ment rests on the T aoist belief that tw o lif e fo r ces, yin and y ang, combine to produce a vital life energ y, called chi ( or qi) ,that flow s through the bodyalong pat hw ay s know n as meridians, w hich w ere char ted two thousand y ears ago . ( Time, Nov. 17, 1997)( B) As the sta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s junior w ushu team, young Li performed his mar tialartistr y on t he Whit e House law n for an audience including Richard Nixo n and Henry Kissenger . (Time, Oct. 5, 1998)2. 源于中国特产或有中国特色事物的借词伴随着全球一体化( globalization) 进程的加快,中国与西方各国之间的接触、交流、合作日益频繁,而且“启蒙的一些价值如民主、公正、自由、平等、博爱、人权等已为大多数现代化国家的人们所承认”。这在一过程中, 众多表示中国特产、特制品或特殊事物的词汇及其文化蕴涵一同渗入英美等西方国家并陆续为英语所吸收和包容。( 1) 饮食类 当今英语中, 在饮食方面使用频率较高的汉语借词一般有: dim sum ( 点心) ; w o n to n( 锟钝) ; ketchup 茄汁( 番茄汁、番茄酱) ; chow mein炒面( 一种方便食品) ; bokchoy小白菜; Mao tai 茅台酒; chousuey炒杂烩( 煮熟后切碎供食用的动物内脏) 。事实上, 这些独具特色的中国食品正为越来越多的西方人所神往和接纳。“据1989 年统计, 单是纽约市就有中国餐馆24家, 几乎每一个小街区都有豪华的中国餐馆”(顾嘉祖, 1999: 54) 。美国的其他城市也是如此, 富有中国地方风味的川菜粤菜、鲁菜、京菜、维扬菜、姑苏小吃等, 可谓是应有尽有。中国菜不仅极大地丰富了美国而且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世界几乎所有其他国家的菜谱。与此相同步, 相应的汉语词汇和

文档评论(0)

shaoye34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