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以来东北森林资源开发及其环境代价_0.docVIP

清末以来东北森林资源开发及其环境代价_0.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末以来东北森林资源开发及其环境代价_0

清末以来东北森林资源开发及其环境代价 摘 要:东北地区是我国森林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但是,清末以来,随着东北区域开发的全面展开,尤其是林业产业的兴起,大量木材被采伐充作用材和原料,并作为-种重要贸易品大量输出海外。俄、日两个帝国主义国家也乘机大肆掠夺东北地区的森林资源。滥砍盗伐使东北地区森林资源遭到破坏,付出了严重的环境代价。 关键词:清末 东北地区 森林开发 环境代价 The Development of Forest Reserves in Northeast China Since The End of Qing Dynasty and Its Environmental Cost Abstract: The northeast part of China is one of the regions that own the richest forest reserves. However , since the end of Qing dynasty, with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northeast China, especially the rising of forest industry, a large amount of timber was cut as raw and processed materials, and was exported as important products for trade. Russia and Japan imperialism also sEized the opportunity to plunder the forest reserves of northeast China. The denudation destroyed the forest reserves of northeast China, and made the region pay heavy environmental cost. Keywords: the end of Qing dynasty, northeast 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forest reserves, environmental cost 东北地区是全国最重要的天然林区,现有林地面积3500多万公顷,森林总蓄积量为29亿立方米,占全国总蓄积量的45.8%。森林覆盖率36%,是全国平均森林覆盖率的3倍[1](P1)。东北地区丰富的森林资源一直延续到近代大开发前,这与古代东北先民以游牧渔猎民族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有密切的关系。这些民族长期处于”无市井城廓,逐水为居,以射猎为业”的状态,对于农田的垦殖或森林的开采,规模比较狭小,对森林生态破坏不大。而且游牧渔猎民族由于对 自然 依赖性较强,因而比较注重对环境的保护。例如,清朝在东北实行的封禁政策,既有满族封建统治者垄断森林特产和保护皇陵风水等 政治 经济 目的,也是维护东北游牧渔猎民族固有的生产习俗和生活方式的客观要求,虽然有利于当时统治阶级,但是对于原始森林的保护,客观上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此,清初康熙年间的白山黑水之域,仍然”树木参天”,”绵绵延,横亘千里,不知纪极”的原始森林景观[2]。这种天然森林景观一直延续到清末弛禁开放前。咸丰八年(1858),何秋涛著《朔方备乘》中,对开放前东北原始森林四至境界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东北方曰艮维,吉林、黑龙江两省实居艮维之地,山水灵秀,拱卫陪京,其间有窝集者,盖大山老林之名……材木不可胜用……。地气苦寒,人迹罕到……以故深山林木,鲜罹斧斤之患。而数千百里,绝少蹊径,较之长城巨防,尤为险阻。……林中落叶常积数尺许,泉水雨水,至此皆不能流,尽为泥泽,人行甚难。有熊及野豕、貂鼠、黑白灰鼠等物,皆资松籽、橡实以为食,又产人参及各种药材。”但是,这种原始的森林景观,在清末以来的东北开发和开放中,随着近代林业产业的兴起,遭到了日益严重的破坏,产生了一系列环境 问题 。 一、东北近代林业的兴起和林产品的商品化 近代以前东北并不存在独立的林业产业。清末以来随着东北地区大规模经济开发和经济的近代化,出现了新兴的林业产业。最初林业生产仅局限于木材采伐业,后来又出现木材加工、木材运输、木材贸易等部门,形成了较完整的产业体系。 清末以前,奉天省”采木尚无专业,木把尚无团体,一般农民于收获之闲,偶有采伐,以供薪炭而已。至光绪三、四年间,政府始于鸭绿江口大东沟择地设立木税局,征一定之税,因而奖励伐木事业,此地遂为木材集中地点”。到1902年,”由官商共组一木植公司,额定资本20万两,隶东边道管理。其办法系以资金假贷于伐木者,于木把、木商则予以保护监督,买卖木材者,收以相当之

文档评论(0)

ajiangyoulin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