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偏误3.20
偏误分析 偏误分析 在国外,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EA)和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LA)研究是以1967年S·P·Corder 论文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 的发表为标志的。 1972年, L·Selinker 在论文Interlanguage中提出“中介语”理论,为深入研究“偏误和习得”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中国,1984年鲁健骥的《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的发表,标志着对外汉语教学界研究这一领域的开始。 “偏误”V.S“失误” “失误”是指在特殊情况下(如情绪紧张、寒冷、交际中突然改变话题等)偶然产生的口误或笔误。学习者即使在使用母语时,也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因此,对失误的描写对语言习得的研究没有任何意义。 “偏误”则是对语言项目的正确形式或规则的偏离。它反映了学习者现时的语言知识或过渡能力(transitional competence),是表明学习者习得过程特定阶段的证据。 “偏误分析” 的基本理论依据 “偏误分析” 基本的理论依据是第二语言习得和中介语理论。 学者们在引进吸收国外先进的研究理论和方法的同时,立足于汉语本身的特点,在积累大量以汉语为中介语的语料基础上,深入探讨外国人在学习和习得汉语的过程中出现的偏误现象、偏误原因和教学策略,不仅在实践上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而且在理论上也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 偏误分析研究的主要类型 一、理论引证型 主要是对国外偏误分析的流派、思想来源、基本观点和方法等的引介,同时,或者例举留学生的汉语偏误予以说明,或者以某一理论方法为基础具体分析汉语偏误。 1984年,鲁健骥就以L·Selinker 的思想为基础,首次引入“偏误”、“中介语”和“变为化石(化石化)”三个概念,区分了错误与偏误的不同,介绍了中介语的内涵、性质及影响其产生的5个原因,并以此为纲例举了母语为英语学生的语音偏误。 自此,特别是1990年以后,对留学生语音、汉字、词语、句式和语篇等方面偏误的分析如雨后春笋般多起来,偏误分析成为研究中介语和第二语言习得的一个突破口。 二、事实分析型 1.教学方面的偏误实例分析,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把留学生的实际偏误搜集起来,进行整理,通过对比进行分类、解释,寻找教学策略。 2.是有目的性、针对性地对某种偏误进行调查分析,比如对“也”和汉字识别过程的研究; 对HSK“把”的偏误的统计; 对理解失误、误读、作文偏误和介词“在”偏误率的调查。他们都是借助语料库、考卷库或数学方法等,有目的、有计划地调查分析某一语言项目的偏误情况。随着中介语语料库的建立和数学的统计分析方法在语言教学研究领域的运用,这种科学性的研究方法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 三、创新总结型 1.借鉴新的语言学研究的成果, 如赵金铭等分别对Halliday Hasan的衔接连贯理论、照应理论、配价语法理论、生成语言学的最简方案和索绪尔语言单位的同一性理论的运用。 这是近年来出现的新的研究思路,新理论对新旧偏误的分析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2.偏误分析方法和角度的创新 如:吕文华、鲁健骥对语用偏误的语言和社交解释,陈小荷语境和背景分析两分法,杨翼杂糅句式分解法, 这些思路和方法是结合汉语偏误分析的实际独立研究的成果,有说服力和启发性。 3. 总结反思 对前人偏误分析成果的述评及其所运用理论方法的反思,如:陈前瑞、赵葵欣对12年的汉语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给予了客观地述评,不仅总结了前人在理论介绍、偏误分析实践、习得过程研究以及实验研究中取得的成果,而且提出问题,指出了研究方向,对后来偏误分析的发展起到了指导和推动作用;李大忠从心理和思维两个方面揭示偏误产生的共同性;肖奚强对偏误用例的选取、分类和分析从原则上进行反思。 偏误语料的搜集 获得偏误语料的途径直接影响到偏误分析所得结论的正确性、普遍性、可信性和说服力。目前汉语偏误的搜集主要通过3种方式: 1. 来自实际教学,搜集学生的口头表达(回答、聊天儿以及提问等)和书面表达(作业、考卷以及作文等)中的偏误。其优点是学生无压力或顾忌,自然性强,教师熟悉学生的背景和偏误语境;缺点是偏误面较窄,对象数量较少,可能缺乏普遍性。大多数论文所依据的实例来源于此。 2. 调查反馈。 通过设计调查表、问卷、练习和交际场景,统计某种偏误类型。优点是目的性强针对性强,便于操作和控制;不足是过于依赖所获得的偏误形式,而忽略学生的生理、心理因素。 3. 建立语料库 即通过中介语语料库考察某种偏误规律。优点是覆盖面大。 语料库的语料如何收集、整理、归类也是亟待解决研究的课题。 偏误语料的分析 有了可靠的偏误语料,仅仅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依据什么样的理论和方法对此作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