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胡琴艺术的文化体系建设.doc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世纪胡琴艺术的文化体系建设.doc

  20世纪胡琴艺术的文化体系建设   胡琴艺术是一个与中国现代社会历史进程几乎同步而进重要的艺术门类,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关于胡琴艺术的文化体系建设探究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自从发明了录音技术,人类听赏音乐的方式就变得越来越多,更重要的是,声音也可以像文字那样被保留下来,同样成为一种有声文献和文化记忆。既然我们把与当今相隔多年的文字记录称之为历史文献,也就很自然地有了历史音响或曰音响文献这一概念。   鉴于录音技术总共才一百多年,所以,只要是四五十年以前的录音资料,我们就可以称之为历史音响.其主体是各种歌唱、演奏的录音,同时也有演讲、口述录音等,它们共同构成本文所说的历史音响.其中,唱奏音响既可以听赏,也可以作为学术研究的对象; 演讲、口述录音则成为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文本之一。本文的立意,就是想借用胡琴艺术的一部分历史音响,来进一步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胡琴作为 20 世纪中国器乐艺术的一个重要领域,其整体的结构系统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第二,目前所存见的胡琴历史音响,为这门艺术的文化建构发挥了何种作用? 第三,今天强调胡琴艺术的历史音响价值,对于当代胡琴艺术的发展究竟有什么意义? 当代的胡琴演奏家应该与前辈人比什么?   一、20 世纪胡琴艺术的文化建构系统   所谓文化建构,是我在思考这一次的讲题时想到的一个复合词汇,以往有没有人用,我没有寻查过。我给它的定义是: 某一学术领域、某一学科理论或某一艺术品种在特定社会历史环境下通过自身的创造性积累而形成的某种具有理论价值的结构系统。   胡琴艺术作为与中国现代社会历史进程几乎同步而进的一个重要的艺术门类,以刘天华先生创作的第一首独奏乐曲《病中吟》为标志,开始了自身的文化建构。在这里,文化一词并不是硬加上去的。胡琴艺术虽然以表演为核心,但从乐器制作到音乐创作,从教育传承到理论研究,都与特定的历史、社会有着紧密的联系,并通过乐器制作、改进、乐曲创作、演奏、传承等反映着某个时代和某一社会文化。因此,从文化建构的角度考察这一艺术领域,必将让我们对它有更加全面、更加深入的把握。   胡琴艺术文化建构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它的现代性,即它以表现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中国社会生活和中国人的精神为主要内容,同时,主动吸收西方音乐的音乐思维,让这一领域在中国器乐艺术的现代进程中开风气之先,引领民族器乐的新潮流。有关它的现代性,我曾在上海音乐学院2010 年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二胡教学创作论坛上以《论二胡艺术的现代精神》   为题,发表过自己的看法,这里不再重复。凭实而论,百年以来,中国胡琴艺术每有新风、新潮,每有变革、每迈出新步,都与中国现代历史的思潮、风尚有直接关联。   其次,是它的开放性,即它在体裁形式、技艺风格方面从来不拘于一格。自刘天华开始,就以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雅量倡新立异。百年之间,几乎在独奏、协奏、重奏、随想曲、幻想曲、狂想曲等各类大中小体裁都进行了成功的探索。同时,文人化的、民间性的、古典风的、具象的、超现实的、异国的、多民族的以至无调性的胡琴语汇相互并存,各居其位。如此宽阔的包容度和开放性,为其他姊妹器乐艺术树立了一种全新的风范。   第三,就是它的多元性。以器物的基本结构而言,胡琴可谓一器,即都属于弦鸣乐器系统的擦弦类.但历经百年实践,目前至少有二胡、高胡、中胡、板胡、坠胡、四胡、马头琴、潮尔、艾捷克、根卡、二弦等 20 余种不同民族的胡琴具备了完整、成熟的表演技艺。如果再看其音乐风格语汇领域,其多元性特征就更加显现。仅刘天华本人的十大名曲,就可以说是各具个性,各有其貌。   与他同时,又有吕文成的《平湖秋月》《步步高》、阿炳的《二泉映月》《寒春风曲》《听松》,此后,孙文明的《流波曲》《弹乐》、蒋风之、陆修棠的八首、刘明源的《草原上》、张长城的《红军哥哥回来了》、刘文金的《三门下畅想曲》《豫北叙事曲》《长城随想》《秋韵》《雪山魂塑》《如来梦》、关乃忠、郑冰的多部协奏曲、王建民的一、二、三、四狂以及刚刚出版的鲁日融《秦韵十谱》等等,构成了异彩纷呈、美不胜收的胡琴艺术世界。可以说,正是得益于以上三个方面的优势,中国胡琴艺术才在 20 世纪赢得了历史性的跨越。   二、一个领域 九个系统   那么,究竟采用什么方法、哪一种角度考察、解析我们所说的 20 世纪胡琴艺术的文化建构呢? 个人以为,不外乎三大因素: 一个是乐器类别,一个是作品,一个是演奏家,简称之为: 器、乐、人。其中的器,以我在第一届胡琴艺术节上的报告,胡琴是个大家族,细算的话,大约有 60 余种;其中的乐,数量更大,从 20 世纪初至今,已经有 1000 首或者更多的新作;至于人,即胡琴的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等,同样是一支大部队。鉴于此,我想借助两份公开出版的资料,一份是前几年出版的《华乐大典 二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