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教学法”在戴维宁定理教学中的应用.docVIP

“探究式教学法”在戴维宁定理教学中的应用.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探究式教学法”在戴维宁定理教学中的应用.doc

  “探究式教学法”在戴维宁定理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基于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的定理理解难、学员积极性不足、课堂气氛不活跃等问题,提出使用“探究式教学法”进行戴维宁定理的讲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借助于EATLAB工具以及分析发现、自主练习、小组讨论等多种手段,调动学员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教学实践表明:该方法授课效果良好,充分激发了学员主动探索的欲望,有助于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定理的内容和应用,并培养多方面的能力。 中国 8/vie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法;戴维宁定理;EATLAB;主动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1009-3044(2017)06-0167-03   戴维宁定理是《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的三大基本定理之一,是分析复杂线性电路某一支路变量的重要方法,它所蕴含的“化繁为简”的等效思想也为其他工程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在以往的教学中发现,对定理的理解和应用一直是学员学习的难点。传统的教学思路是“老三步”,即给出定理,然后对定理进行证明,最后应用定理求解电路。这种教学思路尽管条理清晰,但不利于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学员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为了使学员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本文提出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对定理的内容进行讲授。   1 “探究式教学法”的设计   与传统的教学思路相比,采用“探究式教学法”的不同之处在于:定理不再是直接给出,而是启发学员借助已学的“等效”思想以及EATLAB拟合、分析发现法等手段“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地得出定理,以此帮助学员更好的掌握定理内容;定理的证明部分则省去不讲,留给学员课下自主学习,补充对定理的解释及戴维宁的人物介绍,加深学员对定理的理解,并增添人文色彩,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员科学探索的精神;而在由浅入深探讨定理应用的过程中,辅以教员讲解、学员练习、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员归纳出应用定理求解电路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并渗透 “化繁为简”的等效思想,以进一步巩固学员对定理的把握。具体的教学设计如图1所示。   2 教学实施过程   2.1 定理引入   从一个具体电路的分析入手,提出问题,并引导学员将问题转化,从而进入本节课教学。   引例电路如图2所示,试求负载RL所在支路的电流IL,采用常用的支路电流法分析某一条支路电流,发现存在两个问题:   1)当负载值变化时,需要对列写的方程组重新求解,非常麻烦;   2)?路越复杂,方程数越多,求解量越大。   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试想,若将待求支路之外的部分都看作一个整体,化简成最简单的形式,那么待求支路的电流求解自然就变得容易了,这其实就是之前学过的等效的思想。   2.2 定理推导   启发学员从已学的无源二端网络的等效原理出发,进而研究得到有源二端网络的等效。   不妨先将待求支路去掉,余下的是一个二端网络,既有电阻,也有电源。设二端网络的端口输入电压和输入电流分别为U和I。若不考虑其中的独立源,则是一个无源二端网络,其端口U-I关系为U=RI,可以等效为一个纯电阻;考虑独立源时,则是一个有源二端网络,它的端口U-I关系是什么?又可等效为哪种电路模型?可通过实验来观察。   在Eatlab环境中将表1中数据输入,并进行曲线拟合,结果如图4所示。   结果分析:   从拟合结果可看到,这组数据都在一条直线上,且直线方程为f(x)=p1*x+p2的形式,其中,p1=5,p2=30。因此,该有源二端网络的端口U-I关系为U=p1*I+p2,且此结果具有普遍性。   1)由端口U-I关系得等效电路   由于U和I之间为线性关系,且U等于两项之和,经分析,第一项中的p1量纲为欧姆,是电阻量,可用Rs表示;第二项p2量纲为伏特,是电压量,可用Us表示。因此,U=RsI+Us,电路模型即为一个电压源Us和一个电阻Rs串联的形式。但需要强调的是只有该有源二端网络是“线性”的,即二端网络内的所有元器件都是线性的,它的端口U和I之间才为线性关系,才可等效为上述电路模型。   结论1:一个线性有源二端网络,可以用一个电压源和电阻串联的形式来等效[1]。   2)电压源Us值的确定   从U-I关系上来看,令I=0,则Us=U。对照电路图,当I=0,即当待求支路开路时,得到的有源二端网络两端的电压U就是Us的值,记为Uoc(有源二端网络的开路电压)。   结论2:电压源的大小就为有源二端网络的开路电压[1]。   3)电阻Rs值的确定   同样的思路,从U-I关系上来看,当Us=0时,Rs=U/I。对照电路图,Us其实是由有源二端网络内的独立源决定的,令Us为0,就是将有源二端网络内的所有独立源都置零,那么 U/I就是从无源二端网络看进去的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