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音袅袅中隐现的女性话语.docVIP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余音袅袅中隐现的女性话语.doc

  余音袅袅中隐现的女性话语   摘要:本文从女性话语的角度分析波兰女作曲家巴达尔杰斯卡的钢琴曲《少女的祈祷》的形态语境、情感语境和意念语境及原型与流变,解释一种女性主体话语是如何被隐藏和显现于这些语境中。   关键词:女性话语、音乐学分析   前言   钱钟书的《围城》里,哲学家褚慎明曾道:鸟里会唱的都是雄的。在20世纪之前,人们对音乐是个男人的世界这一点似乎也深以为然。在马勒之前几乎没有女作曲家,最优秀的演奏家也鲜有女性,而且甚至连历史上最顶尖的女高音法拉内利(Farinelli)也是个阉人(亨德尔的《弥赛亚》中的女高音就是由阉人担纲)。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习以为常地接受着同一种音乐语言一种隐藏于不同民族、风格、文化、技法等分层下的单调而霸权的男性话语。19世纪中叶出现的波兰女作家巴达尔杰斯卡 (Tekla Badarzedash;479篇(读秀期刊搜索)。其中,女性话语主题文章3篇(读秀期刊搜索)9篇(中国知网)这些文章全部是从绘画、美术艺术及艺术史角度对女性问题进行分析。在音乐领域发掘女性特征的文章有5篇,分别是《一曲现代女性主义的叹与颂(上)沟上日出夫五首艺术歌曲分析》(黄志丽, 2005)、《浅谈二胡作品中女性形象的艺术塑造》(彭园程, 2010)、《女性声乐艺术研究的新成果喜读郭建民教授lt;声乐文化学gt;》  (刘敏文, 2009) 、《歌剧lt;原野gt;中女性的艺术形象探析》(易阳, 2010)、《灵性的感动感受传统的中国女性艺术的创造 》(徐海翔, 2010)。其中《一曲现代女性主义的叹与颂(上)沟上日出夫五首艺术歌曲分析》 一文是通过对音乐本体的分析,探讨女性主义的问题,对本文有借鉴的价值。   关于巴达尔杰斯卡作品分析的文章目前仅有3篇,全部是对《少女的祈祷》钢琴曲的赏析与音乐分析,分别是《钢琴曲lt;少女的祈祷gt;的曲式结构与伴奏分析》(张小玲, 2010)、《lt;少女的祈祷gt;钢琴曲欣赏》(王燕如王翼如, 2011)、《少女的祈祷》(许嵘, 2002),这三篇文章虽然都对作品进行了本体分析和背景介绍,但并没有用到音乐学分析的方法,也没有从女性话语的角度对作品进行分析。   通过读秀图书搜索,可见女性艺术主题图书104种,其中除了一些娱乐、健康类图书和美术等其他艺术的专著外,对本文撰写有帮助的图书可分为以下几类:第一,以女性艺术史、批判史为脉络的著作,如《流动艺术:女性艺术自我的镜像》(彭峰, 2009)、《女性主义艺术批评》(罗丽, 2010)、《女性,艺术与权力》(Nochlin著游惠贞译, 2005)、《诱惑与冲突 关于艺术与女性的札记》(肖关鸿, 2001);第二,传记、口述史类研究著作,如《自我画像女性艺术在中国1920-2010》(王璜生朱青生, 2010)、《被遮蔽的天空 女性艺术与我们》(翟永明,2005);第三,主要从美学角度研究的著作,如《美学与性别冲突 女性主义审美革命的中国境遇》(文洁华, 2004)。   通过对文献的查阅,笔者发现,虽然用音乐学分析的方法,发掘一位19世纪波兰女作曲家作品的形态语境、情感语境和意念语境(谢嘉幸, 2005)的文章鲜有出现,但是女性艺术研究和音乐学分析方法论还是给本文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理论依据。   关于巴达尔杰斯卡的身世以及她在欧洲音乐史上的地位,文献资料几乎可以说是一片空白,人们只知道她是波兰人,年仅23岁就悄悄告别了这个世界。只有她的作品能够让我们了解她,聆听她的心声。在钢琴曲《少女的祈祷》中,她是如何用音乐形态表现这样的女性主题呢?音乐的形态语境与情感语境是如何发生关系的?   首先,全曲从整体上采用变奏曲式的结构,以一个主题A为主导,如同一段祷文在不断的重复,而一系列变奏陈述的变体Ⅰ、Ⅱ、Ⅲ、Ⅳ则把一个虔诚而情感丰富的信徒形象展现出来。全曲没有调性的转换,左手的伴奏和声以属七和弦和主三和弦为主,如此简单、纯净的音乐,让人只愿意把这个信徒想象为一位少女。   其次,与一般作曲家把八度运用于全曲高潮,用八度表现力量、辉煌不同,巴达尔杰斯卡在主题A部一上来就运用了八度的上行琶音来表现一段灵动、清澈的旋律。   右手持续在高音区的的徘徊,宛若少女飘逸的思绪,而左手低音区的和旋的应和宛若教父抑或上帝。少女不是被叙述的对象,而是直接与上帝交流的主体,变奏Ⅰ更加强化了这两个形象,在这里,只有两个人的对话,别无其他。   再次,巴达尔杰斯卡用高音区成功塑造了一个人们心目中的少女形象后,她还试图表现少女的另一种气质,在变奏Ⅱ部分,作曲家笔锋一转,将高音区的旋律急转入中音区,音符不再是密集的十六分音符和三十二分音符,而是以八分音符为主,使节奏变得舒缓。   一个理性、坚定的音乐形象出现了,有人说,它是教父的谆谆教诲,但我更认为它还是那个少女,而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