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发明电报以前.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在未发明电报以前

在未发明电报以前,长途通讯的主要方法包括有:驿送、信鸽、信狗、以及烽烟等。驿送是由专门负责的人员,乘坐马匹或其他交通工具,接力将书信送到目的地。建立一个可靠及快速的驿送系统需要十分高昂的成本,首先要建立良好的道路网,然后配备合适的驿站设施。在交通不便的地区更是不可行。使用信鸽通讯可靠性甚低,而且受天气、路径所限。另一类的通讯方法是使用烽烟或摆臂式信号机(Semaphores)、灯号等肉眼可见的讯号,以接力方法来传讯。这种方法同样是成本高昂,而且易受天气、地型影响。在发明电报以前,只有最重要的消息才会被传送,而且其速度在今日的角度来看,是难以忍受的缓慢。 §发明[编辑]欧洲的科学家在18世纪逐渐发现电的各种特质。同时开始有人研究使用电来传递讯息的可能。早在1753年,一名英国人便提出使用静电来拍发电报。他的设想是使用26条电线分别代表26个英文字母。发电报的一方按文本顺序在电线上加以静电。接收的一方在各电线接上小纸条。当纸条因静电而升起时,便能把文本誊录。 首条真正投入使用营运的电报线路于1839年在英国最先出现。它是大西方铁路(Great Western Railway)装设在两个车站之间作通讯之用。这条线路长13英里,属指针式设计,由查尔斯·惠斯通(Charles Wheastone)及威廉·库克(William Cooke)发明。两人并为发明在1837年取得英国的专利。 在美国,萨缪尔·摩尔斯在接近同一时间同时发明了电报,并在1837年在美国取得专利。摩尔斯还发展出一套将字母及数字编码以便拍发的方法,称为摩斯电码。 §演进[编辑] 1891年时主要的电报线路图 初期的电报只能透过使用架在陆地上的电线(land line)通讯。最早期的电线属于单线式,需要透过地面完成回路,传送距离有限,更不能越过海洋。到了1850年,首条海底电缆横越英吉利海峡,把英国及欧洲大陆连接起来。首条横越大西洋的电报电缆则在1857年敷设完毕。但由于技术原因,这条越洋电缆只使用了数天便告失灵。首条大西洋海底电报电缆要在九年之后,即在1866年方才成功投入使用。至于横越太平洋的海底电缆,更要在1902年方才完工。 到了19世纪90年代,各地仍然要经过电线用来传送电报。尼古拉·特斯拉等科学家在这个时候开始研究以无线电发送电报。1895年,意大利人马可尼首次成功收发无线电电报。4年后,即1899年,他成功进行英国至法国之间的传送。1902年首次以无线电进行横越大西洋的通讯。无线电报的发明使流动通讯变得可能,配备无线电电报机的远洋船只,就算在海洋上仍然与陆地保持通讯,更能在需要时发出求救讯号 。 1912年,英国客轮泰坦尼克号在加拿大纽芬兰附近海域撞上冰山而沉没,船难发生时,船上的电报发信员屡屡发出错误讯息,致使事发周遭海域上准备援救的客轮误判船难情况,耽误了救援时机。 §中国大陆电报[编辑]参见:中文电码及韵目代日 中国首条出现电报线路是1871年,由英国、俄国及丹麦敷设,从香港经上海至日本长崎的海底电缆。由于清政府的反对,电缆被禁止在上海登陆。后来丹麦公司不理清政府的禁令,将线路引至上海公共租界,并在6月3日起开始收发电报。至于首条自主敷设的线路,是由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所建,1877年10月完工,连接台南及高雄。1879年,北洋大臣李鸿章在天津、大沽及北塘之间架设电报线路,用作军事通讯。1880年,李鸿章奏准开办电报总局,由盛宣怀任总办。并在1881年12月开通天津至上海的电报服务。李鸿章説:“五年来,我国创设沿江沿海各省电线,总计一万多里,国家所费无多,巨款来自民间。当时正值法人挑衅,将帅报告军情,朝廷传达指示,均相机而动,无丝毫阻碍。中国自古用兵,从未如此神速。出使大臣往来问答,朝发夕至,相隔万里好似同居庭院。举设电报一举三得,既防止外敌侵略,又加强国防,亦有利于商务。”天津官电局于庚子遭乱全毁[1]。1887年,台湾巡抚刘铭传敷设了福州至台湾的海底电缆,是中国首条海底电缆。1884年,北京电报开始建设,采用安设双线,由通州展至京城,以一端引入署中,专递官信,以一端择地安置用便商民,同年8月5日,电报线路开始建设,所有电线杆一律漆成红色。8月22日,位于北京崇文门外大街西的喜鹊胡同的外城商用电报局开业。同年8月30日,位于崇文门内泡子和以西的吕公堂开局,专门收发官方电报。[2] 为了传达汉字,电报部门准备由4位数字或3位罗马字构成的代码,即中文电码,采用发送前将汉字改写成电码发出,收电报后再将电码改写成汉字的方法。 §香港电报[编辑]在19世纪末期,英国人统治香港后,即积极发展电报网络,成立大东电报局,为香港工商界提供对外联络服务。1871年开始,大东电报局便于香港岛西部的钢线湾铺设电报电缆连接香港与外地。 二战后,香港经济高速起飞,电报为香港的工

文档评论(0)

yan69869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