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11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要点

* * 第12课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 ■日伪政权对沦陷区经济的破坏 ■三座大山重压下的民族资本 第12课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一、中国资本主义“黄金时代” 1.1912-1919发展 (1)发展状况: ①新建工矿企业,相当于民国以前40多年的总和。 民国初期工业发展示意图 500,620 330,824 182,603(其中官办 175,312) 资本(千元) 1,759 698 108(其中官办 31) 工厂数 1920年前 1913年前 1895年前 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势头尤其强劲,有“黄金时代” 之称。因其太短暂,所以又称“短暂的春天” ②新兴的民族工业 新兴的民族工业是化学工业;范旭东和吴蕴初被称为中国化学工业的“北范南吴”。 吴蕴初 范旭东于1922年兴办永利碱厂,三年后建成出碱,打破了英国独霸中国碱业市场的企图。 (3)特点: 发展最迅速的是纺织业、面粉业和卷烟业等轻工业部门; ①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忙于“一战”,对华经济侵略有所放松; ②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激发了他们振兴实业的热情; (2)原因: 1919年北京大学生焚烧日货 ③政府采取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成立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倡导使用国货等); ④群众性的反帝斗争。 1914年范旭东创办的大久精盐公司 2、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增长: 1928-1937 (1)原因: ①全国基本统一 ②上海、江浙资产阶级支持 ③政策保障:扶植民间轻工业、统一货币、关税自主 (2)效果: 1928-1937年,工业年增长率8%以上 1936年达到近代最高水平 虞洽卿 “三座大山”: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二、民族资本的困境 中央银行总行 (2)对民族资本以“资本渗透”方式进行侵蚀 1、外国资本的竞争 凭借雄厚的实力,利用跌价竞争等方法给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压力。 2、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的挤压 (1)实行“经济统制”政策,“统购统销”和“专卖制度”使民族工业损失巨大。 1、1940年日本政府经济战略 日本《国土计划设定纲要》提出适地适产主义: (1)在日满华之间实行适当分业: 日本发展军工、机械、精工, 伪满发展电气、矿业, 华北开发盐业和矿业, 华中少量发展轻工业。 (2)实质: 就是要将占领区经济 完全纳入日本经济的体 系之中。 三、日本对华掠夺 2、日本侵华战争期间对沦陷区的掠夺 ①工矿业: 用“军事管理”“委托经营”等方式进行掠夺和控制; ②金融和贸易: 控制和垄断金融和贸易,对各类物资实行严格管制; ③劳动力:在沦陷区掠夺大量劳动力,送到日本从事繁重劳动。 日本抢占沦陷区金库 1937-1943从华北驱赶到满洲劳工389万余人 太平洋战争(1941-12-7—1945-9-2)爆发后押往日本的劳工十六七万 刘鸿生 刘鸿生(1888—1956),浙江定海人,生于上海,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由圣约翰大学辍学后,曾做过教员、翻译、推销员等工作。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包揽开滦煤南运业务,成为百万富翁,人称“煤炭大王”;后于苏州、上海和全国各地兴办鸿生、大中华等火柴公司,任全国火柴同业联合会主席,又被人称为“火柴大王”;民国9年(1920年)与朱葆三等在上海龙华镇创建华商上海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今上海水泥厂),任总经理;民国12年,生产象牌水泥,因质量优异,在与进口水泥剧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畅销全国。同时设立中华煤球公司,章华毛绒纺织公司等众多企业。当时,他又被称为中国人“企业大王”。 中国人的“企业大王” 相关资料 刘鸿生曾任国民政府国营轮船招商局总经理、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执行长等职;建国后,历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和民主建国会中央常委等职。 在国货运动蓬勃发展期间,北洋政府采取种种方式予以积极配合 1912年11月,工商部召开首届全国工商会议,其宗旨即为「谋工商矿业改良发达,欲集全国实业家及专门学者之意见」,实为「中国工商界数千年来未有之盛举 1914年12月5日,农商部向各省发出饬文,指出欧战「未始非工商发达之转机,凡各省种种实业,俱应切实整顿,所有大小工厂悉予竭力维持,一面趁外货入口稀少之时,改良土货,仿照外货」,并公布《维持工厂办法大纲七条》,责令各地方长官在抵押贷款、产品改良、运输费、拓展销路诸方面提供援助。 1917年8月,农商部又通令各地,「嗣後所有公共机关日用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