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新授课)(教师版)要点.doc

第3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新授课)(教师版)要点.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3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新授课)(教师版)要点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座号______________绩______________师识 1、庆祝 民族节日)充分吸收文化的要。①丝绸之路:四大发明传向欧洲;②秦朝50万人移民南越:带来古代普通话“雅言”;③学生上课) 2、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是:依托现代 信息 技术的 大众 传媒。它具有文化传播、 沟通 、 共享 的强大功能。(包括报刊、广播、 电视 、 网络 等多种形式)(例如,百度、贴吧、微博、微信→女汉子女汉子和中文意思不同的日语汉字大丈夫日语汉字大丈夫(だいじょうぶ)没问题、没关系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综训练 A.文化继承的核心是发掘其经济价值 B.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需要保持稳定 C.文化遗产与当代人的生活和审美需求可以对接 D.应当通过市场运作,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1、【解析】C。北京故宫博物院一改人们印象中的“正襟危坐”,以管藏文物和古典建筑为元素创作了多款热销产品。故宫博物院是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具有历史价值,人们以这种古建筑为背景创新了热销产品。这说明文化遗产与当代人的生活和审美需求可以对接。C正确且适合题意;文化继承的核心是主要是保存其文化价值,A说法不准确;本题材料强调的是传统文化应与时俱进而不是保持稳定,B正确但与题意无关,应排除;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而不能光靠市场动作,D说法错误。 2、(2015·福建卷)要撰写《大众传媒与现代公民素养》的论文,在图书馆查到了下面四篇文章。从篇名判断,最符合论文主题的是(  ) A.现代社会互联网传播特点探究 B.网络时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研究 C.网络背景下高中生形象的塑造 D.2014年央视收视率的调查分析 2、【解析】C。本题属于确定主题型选择题,解答时要把握关键词“大众传媒”与“现代公民素养”,A、 B、D只谈到了大众传媒,没有涉及对现代公民素养的作用,不适合题意,C既谈到大众传媒,高中生形象的塑造又指向公民素养,适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C。 3、(2015·江苏卷)旗袍、源自满族旗人的长袍,后融合了旗袍马甲和文明新装的特点,并结合了西式裙装的配伍形式,被视为20世纪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和中西交融的设计典范。材料表明(  ) ① 各民族文化既有个性也有共性 ②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 ③ 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达 ④不同文化在借鉴吸收中逐渐趋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解析】A。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③错误;各民族文化各有自身的特点,不同文化在借鉴吸收中不能逐渐趋同,④错误; 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由于各民族间经济的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差异。 4、(2015·天津卷)互联网催生了网络语言,从某种角度上折射了时代的进步、社会的繁荣。“点赞”,“蛮拼”、“任性”等生动形象的网络语言进入了人们的常生活,并登堂入室被主流媒体采用。这种现象反映了 ①网络语言语言文化②网络语言提升了我文化软实力③网络语言的出现社会进步的要标志④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A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4、【解析】C。网络语言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被主流媒体所采用,进一步丰富了语言的内容,①符合题意入选;②不符合题意排除,题意没涉及网络语言和文化软实力的关系;网络语言折射了时代的进步,社会的繁荣,但是并不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③表述错误排除;互联网催生了网络语言 A.不同民族文化的竞争促进了文化融合 B.不同艺术形式的融合有利于文化发展 C.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是文化发展的关键 D.东西方艺术都应当保持各自的民族特色 15、【解析】B。A项认为的“文化融合”观点是错误的。B项说法符合题意,不同艺术形式是可以融合的,中外文化的交流促进了文化的发展。C项说法错误,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说法错误。D项说法与题目无关。本题答案选B项。 16、(2011·山东卷)2011年,国家旅游局推出“中华文化游”主题旅游节活动,主要围绕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多元民族文化,将中国的旅游资源推向世界,这一活动有利于(  ) ①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②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涵 ③增强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特征 ④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借鉴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6、【解析】B。①④符合题意,应选。②③不符合题意。 1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