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医学课件PPT
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不同的病变,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可能出现大致相同的“中气下陷”的病理机制,表现为大致相同的证候,故皆可用补益中气的方法来治疗。 因此,中医学诊治疾病的着眼点是对证候的辨析和因证候而治。证同则治同,证异则治异,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 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4.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辨证与辨病,都是认识疾病的思维过程。 辨证是对证候的辨析,以确定证候为目的,从而根据证候来确立治法,据法处方以治疗疾病。 辨病是对疾病的辨析,以确定疾病的诊断为目的,从而为治疗提供依据。 辨证与辨病都是以病人的临床表现为依据,区别在于一为确立证候,一为确诊疾病。 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辨病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诊断疾病的过程,也就是通过四诊来采集有关病变的资料,并作相应的物理和生化方面的检查,然后分析综合所有有关疾病的材料,作出疾病诊断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疾病的诊断确定后,就要根据“病”来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某些病可用有特异性治疗作用的中药单方或复方治疗,如疟疾则可用常山治之,痢疾一般可用黄连、三颗针、马齿苋等治之,肠痈一般可用大黄牡丹汤治之等。 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中医学历来都是辨证和辨病同时并用的。 运用辨病思维来确诊疾病,对某一病的病因、病变规律和转归预后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再运用辨证思维,根据该病当时的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来辨析该病目前处于病变的哪一阶段或是哪一类型,从而确立当时该病的“证候”,然后根据“证候”来确定治则治法和处方遣药。此即通常所说的“以辨病为先,以辨证为主”的临床诊治原则。 对某些难以确诊的病症,可发挥辨证思维的优势,依据病人的临床表现,辨出证候,随证施治。 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一、司外喘内 通过观察外部的表象,以测分析其内在变化的方法 以表知里 二、注重整体研究 人体是个有机的整体 三、援物比类 取象比类 第三节、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特点 三、近代:夹缝中的中医药学 近百年来,欧风美雨使中医学遭遇了严重的打击,处境艰难,发展坎坷。自北洋军阀时期开始,反动政府就不断排斥、限制中医,甚至试图以立法的方式扼杀中医 随着西方医学在我国的传播和发展,对中医学界产生了不小的触动 一部分民族虚无主义者对中医药学抱以蔑视的态度,把中医药学当作封建文化的一部分来反对 一些保守主义者则拒绝接受一切新事物,认为西医学不适合中国,甚至用中医理论批判西医学 在中医界另有一些受到改良主义思想影响的人士,他们不否认西方医学的先进之处,也敏锐地认识到中西医各有所长,积极探索中国医学的发展道理,试图把中医学术与西医学术加以汇通,从理论认识、临床实践都提出了一些汇通中西医的独到见解,并逐渐形成了中西医汇通的思潮和学派,对后是世产生较大的影响。 第四节、中医学的近代、现代和发展 近代与现代 近代时期(鸦片战争后),随着社会制度的变更,西方科技和文化的传入,中西文化出现了大碰撞,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呈现出新旧并存的趋势 一是继续走收集和整理前人的学术成果之路,如30年代曹炳章主编的《中国医学大成》,是一部集古今中医学大成的巨著 二是出现了中西汇通和中医学理论科学化的思潮,以唐宗海、朱沛文、恽铁樵、张锡纯为代表的中西汇通学派,认为中西医互有优劣,可以殊途同归,主张汲取西医之长以发展中医,如张锡纯所著的《医学衷中参西录》。 第四节、中医学的近代、现代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 5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尊重历史和事实,认真总结了经验和教训,从发展人民卫生事业出发,肯定了中医药的地位和作用。并把中医药的管理纳入了国家体制,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例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一条明确规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首先,使中医药事业有了法律的保障。又建立了国家及地方的中医药管理结构——中医药管理局,成立了中华全国中医药学会、全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中国针灸学会等国家中医药学术团体。行政管理结构的建立和现代科学管理、学术团体的成立和中医药学术的广泛交流,使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学术的繁荣有了重要的组织保障。 全国先后建立了32所公立中医药大学 ,80个地市级以上研究所、创办了124种中医药学术期刊, 第四节、中医学的近代、现代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 在医史文献的研究整理成果累累:对古典医籍文献进行了分批整理出版;对近代的中医药名家的医话、医论、医案进行了整理和出版;对当代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也进行了整理研究和出版, 基础理论研究轰轰烈烈: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内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