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婚恋变奏曲-中国结婚制度的变革
婚恋变奏曲-中国结婚制度的变革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齐才能国治。60年,弹指一挥间,中华大地沧桑巨变,祖国越来越富强,人民生活越来越美好。在这些巨变中,我国的婚姻家庭制度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立家庭开始以一种全新的形式,让国人真切感受到了爱情的甜蜜和亲情的温暖。解放后新《婚姻法》的颁布,对中国社会的婚姻观念带来了深刻影响。正是从解放后第一部《婚姻法》开始,京郊农村的人们开始从封建包办婚姻中走出来,男女实现了婚姻上真正的平等,婚姻当事人可以自主自愿地决定自己的婚姻。如今,在京郊农村甚至还出现了走出国门的涉外婚姻。
《婚姻法》将
妇女解放出来
1950年制定的《婚姻法》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基本法。率先制定《婚姻法》的主要目的是解放妇女,解放生产力,促进社会进步。当时中国的绝大多数婚姻都属包办、买卖性质,很多妇女生活在不幸的婚姻中。妇女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另一半力量,解除包办买卖婚姻对妇女的束缚自然会对社会经济建设产生积极作用。
可以说,1950年《婚姻法》有两个重要功绩,一是构建了婚姻自由制度,二是使妇女地位有了飞跃式的提高。毛泽东曾经说过,中国妇女在历史上长期处于神权、族权、父权、夫权的压迫下。妇女在社会和家庭中没有地位。在1950年《婚姻法》颁布之后,男女平等成为明确的法律规定。妇女从此走出家庭,获得了独立的社会地位,这对女性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变革,同时也有利于一夫一妻制的实现和对妇女利益的保护。
文革期间,包括《婚姻法》在内的所有法律事实上都被废除了,中国处于法制荒芜时期。改革开放以后,国家着手恢复法制,《婚姻法》的修订因此被提上日程。如果说1950年《婚姻法》的特点是破旧立新,那么1980年婚姻法的意义就是巩固完善,目的是使社会主义婚姻家庭制度更加符合新时代的社会需求。
1980年《婚姻法》的一个突出贡献是增加了计划生育原则,这条原则对后来中国人婚姻观念和家庭结构的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使《婚姻法》更加完善,2001年,我国对《婚姻法》进行修正,其重要变化是为妇女、儿童和老人等弱势群体制定了更多保障性规定。京郊百姓的婚姻也经历了从包办到自由的嬗变。
临嫁了
还不知夫君是啥人
新中国的建立,让人民真正当家做了主人,尤其是广大妇女得到了解放。在婚姻上,广大农村妇女终于挣脱了买卖与包办的枷锁,逐步迎来了爱情的春天。但在解放初期,由于长年受封建制度束缚,人们的思想还没从封建的禁锢中走出来。
今年已76岁的董淑玉老人,是顺义区木林镇木林村人,想起自己的婚姻,她深有感触:“你们是赶上了好时候,我们那会儿,临嫁了还不知自己的丈夫是谁呢。”董淑玉17岁那年冬天嫁到木林村的,那时她自己什么都不懂,一切都听大人安排,终身大事也是家长说了算。结婚时,由于离娘家道远,头天晚上就住到丈夫的村子里来了,先住在别人家,第二天夫家才用一顶陈旧的花轿,把她娶进了家门。那个年头,各家都不是那么富裕,为了娶亲时让自家显得体面些,丈夫家一年打下的粮食全卖掉了,摆上好几桌酒席。那时讲究八碟俩盘,其实,就是一小碟菜,那就很不错了,不像现在席面那么丰盛。
最让董淑玉老人无法忘怀的是,结婚时的穿戴都是借来的。由于穷,一般人家都没有闲钱,无法自己置办结婚用品,因此只能向别人家借。如今她还清楚地记得,自己结婚时穿的旗袍就是借人家的,“俺那个老头子,上下身穿的棉衣棉裤,头戴的春帽都是朝人家借的,完了事儿再还人家。”过门之后,添了一张口的家过得更艰难了,甚至连吃的都没有,只能从大集上买些陈糜子米勉强度日。
如今,董淑玉老人的两儿两女各自早已成家立业,都过着美满的生活,自己的老头也是退休职工。她无限感慨地说,看看现在,女孩家结婚,都相当体面,卧车好几辆,是我们那代人根本不敢想的,说自己也赶上了好时候,是因为国家每月给二百元养老金,真是晚来的好运呀!
农村娃
把洋媳妇娶进门
国庆60周年前夕,记者在顺义区木林镇木林村刘洪顺家,看到从网上接收到的几张一男两女的混血儿照片。孩子特别可爱,他们是刘洪顺的洋外孙,提起这洋外孙和洋媳妇,刘洪顺就乐得合不拢嘴。儿子娶了个外国女孩,这事儿是他们村的爆炸性新闻。
刘洪顺在村里是位老实巴交的农民,父子两代人的婚姻是两重天。刘洪顺本姓王,是北小营镇大胡营村人,他在四个兄弟中排行老大,上边还有祖父母和父母四位老人,全家当时八囗人,却只有四间房,而说上媳妇又谈何容易!而木林村的刘桂芸家没有男孩,上边也有三位老人,正需要招个女婿上门,就这样,经人介绍,刘洪顺做了上门女婿。几十年过去了,双方的老人都先后作古,他也步入了老年。虽然家庭条件一般,但为人父后,刘洪顺就下定决心要让儿女好好上学。改革开放后,他开始搞小型建筑维修,尽管挣钱挺难,但夫妇俩却几乎把全部收入都花在两个儿子的学习上,使小哥俩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