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箜篌在宋词演唱中的应用.doc
箜篌在宋词演唱中的应用
箜篌是流行于汉唐的重要乐器,在宋代的歌舞表演中也占据着独特的地位,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关于箜篌在宋词演唱中的应用探究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查看。
一、箜篌的渊源
中国传统典籍所载的箜篌,指的是一类拨弹弦乐器,据其形制大致有三种: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卧箜篌源自中土,与传统琴瑟相近;竖箜篌和凤首箜篌则源自域外,传入中土后经过了一些本土化的改造。三者均曾流行于中土,是大众喜爱的乐器。在流通和使用中,三者称呼有时候并无严格区分,表现在文献中更是如此,以致给后人造成困扰。本文初衷为探讨箜篌与宋词演唱之关系,然为理清宋代歌舞表演中箜篌之形制、使用情况,则不得不先探讨三种箜篌之渊源。
1.卧箜篌
两汉之际文献所称的箜篌坎侯,一般指的都是卧箜篌,卧箜篌为汉武帝刘彻灭南越之后,祷祠太一、后土,令乐人创制:始用乐舞,益召歌儿,作二十五弦①,及空侯,琴、瑟自此起。[1]封禅书第六观司马迁行文,二十五弦瑟与箜篌并提,而后又称琴瑟自此起,此处的箜篌显然是琴类乐器。东汉班固记叙这段历史,对此没有异议,延续了司马迁的说法:其春,既灭南越于是塞南越,祷祠泰一、后土,始用乐舞。益召歌儿,作二十五弦及空侯瑟自此起。[2]郊祀志第五上东汉应劭《风俗通义》②将司马迁、班固以来的记录进一步具体化,增加了更多空侯的信息:指出空侯的另一名称坎侯,指明空侯的具体制作者---武帝时乐人侯调,箜篌得名之由---侯为制作者之姓氏、空取该乐器中间为空、坎取模拟该乐器的象声之词:
谨按《汉书》:孝武皇帝赛南越,祷祠太一、后土,始用乐人侯调,依琴作坎坎之乐,言其坎坎,应节奏也。侯,以姓冠章耳。或第说空侯,取其空中,琴瑟皆空,何独坎侯耶?斯论是也。诗云坎坎鼓我,是其文也。[3]
稍后于应劭的刘熙更把空侯的出现推到商朝,认为是商朝乐师师延制作,流行于桑间濮上,为空国之侯所保存,结果空国因此而亡,为郑、卫瓜分,因此被视为淫乐:
箜篌,此师延所作靡靡之乐也。后出于桑间濮上之地,盖空国之侯所存也。师涓为晋平公鼓焉,郑卫分其地而有之遂号郑卫之音,谓之淫乐也。[4]
刘熙这段关于空侯的文字,借用了《韩非子》所载师延靡靡之乐的故事,《韩非子》说师延作的是琴曲,刘熙将其套用于空侯渊源的解释,并增加了空国之侯的故事情节。①空侯产生的时间,文献也有源于先秦之记载。②今人亦有箜篌语源来自甲骨文、殷商时已经发生之说。③这种中土传统箜篌,流行于各个阶层而为人们所习用,如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叙述女主人公刘兰芝有教养,就说: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同时箜篌还向周围民族流通,如公元52年,汉帝在回复匈奴单于的信中,就透露出这类信息:
单于前言先帝时所赐呼韩邪竽、瑟、空侯皆败,愿复裁〔赐〕。愿复裁〔赐〕据汲本、殿本补。念单于国尚未安,方厉武节,以战攻为务,竽瑟之用不如良弓利剑,故未以赍。[5]
这种传统箜篌多用于雅乐,至南北朝则专用于楚乐,④唐人杜佑曾描述其形状:旧说一依琴制。今按其形,似瑟而小,七弦,用拨弹之,如琵琶也。大约在隋唐之际,这种传统箜篌开始被称为卧箜篌,以区别于域外传入的胡箜篌(竖箜篌)。
2.竖箜篌
卧箜篌流行于中国并流通于邻近民族之时,源自西亚的箜篌沿着丝绸之路经过西域开始流入中土,①东汉灵帝时人们为区别二者,称之为胡空侯: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7]及至魏晋南北朝之际,大量西域乐器、乐曲进入中国,在北朝诸国中流传,同样因北方战乱而华夏传统音乐南渡,这些来自异域的乐器及音乐与北方原有者结合,成为国伎,随着隋唐统一中国而进入中土音乐主流,其过程正如西凉乐之遭遇:
《西凉》者,起苻氏之末,吕光、沮渠蒙逊等,据有凉州,变龟兹声为之,号为秦汉伎。魏太武既平河西得之,谓之《西凉乐》。至魏、周之际,遂谓之《国伎》。今曲项琵琶、竖头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华夏旧器。《杨泽新声》《神白马》之类,生于胡戎。[8]378
也正是在这一时段,空侯坎侯逐渐雅化为箜篌.②因箜篌一般用来指称本土传统箜篌,③所以当本土箜篌与外来箜篌相遇于同一场合,为区别两者,人们就其形状称前者为卧箜篌,后者为竖头箜篌或竖箜篌.④经过北朝近百年的磨合使用,两种箜篌在名称上已经十分和谐,使用上也配合默契,在同一曲调演奏中既可以相互协作,又可以和钟磬等古老乐器合作,如在隋代:
胡戎歌非汉魏遗曲,故其乐器声调,悉与书史不同。其歌曲有《永世乐》,解曲有《万世丰》,舞曲有《于阗佛曲》。其乐器有钟、磬、弹筝、搊筝、卧箜篌、竖箜篌、琵琶、五弦、笙、箫、大筚篥、长笛、小筚篥、横笛、腰鼓、齐鼓、担鼓、铜拔、贝等十九种,为一部。工二十七人。
《旧唐书》对西域乐传入、杂中国旧乐而成北朝国乐的过程进行过简练的描述,正是在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