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导论.ppt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 一 讲: 导 论 目 录 1、论学史方法 2、论若干问题 3、论历史文化 1、论学史方法 2. 论若干问题 2.1 技击实质 2 . 2 套路成因 2.3 能击善舞 2.4 体系雏形 2.5 定义武术 3. 论历史文化 思考题: 1.如何以发展的观点看武术的技击性? 2.套路的产生和演变说明什么? 3.试述武术的体育功能之历史地位。 作业: 1.浏览“先秦时期的武术”一章。 2.个人准备该章讲稿: (1)远古时期武术的产生与发展 (2)夏商周及春秋战国时期的武术 * * 中国武术史 郭志禹 ●唯物辩证法 ●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 2.2 套路成因 2.1 技击实质 2.3 能击善舞 2.4 体系雏形 2.5 定义武术 技击的目的性十分明确。戚继光竭力主张军队当选用“真可搏打者”的武艺,就是因为它是“防身立功,杀贼救命,本身上贴骨的勾当”(《纪效新书》)。 “技击”一词,早见于《荀子 · 议兵篇》的“齐人隆技击”和《汉书 · 刑法志》所载:“齐慰以技击强”。古人云:技击是“兵家之技巧”(颜师古注引孟康),“其技也,得一首者赐锱金”(《荀子》)。 清代学者仍持“以勇力击斩敌者,号为技击”(《荀子集解·扬京注》)的观点。吴殳曾写道:“欲相杀如仇怨”,“稍容情,即临阵无用矣”(《手臂录》)。技击就是这样实实在在,一切技、战术都是为其目的服务的。 远古时代,大禹“乃教三年,执干戚舞”(《韩非子 · 五蠹》)。这种大规模的军事操练,在周武王代纣的战前动员令中可见其遗规流韵:“今日之事,不愆于六步七步,乃止齐焉,夫子勖哉!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齐焉,勖哉夫子!”并要求士兵“如虎如貔,如熊如罴于商郊,……勖哉夫子!尔以弗勖,其于尔躬有戮!”(《尚书 · 牧誓》)由此可知,商周牧野之战前夕,周武王军队的击刺之法已经训练得相当严格有序,并在几伐上有具体要求。伐纣凯旋,周武王进行军事检阅,作“夹振之而四伐”(《史记 · 乐书》),即将多至六伐七伐,少则四伐五伐改定为四伐。据《礼记 · 乐书注》解释:“一击一刺为一伐”,“夹振之而四伐”就是行进一趟做八个动作,且东、南、西、北各做四伐。那种八动均等对称为段落和打四门的套路布局形式可以说源出于此,至今在武术基础套路和传统套路中尚能见到,足见其影响之深远。 ● 能击善舞是中国古代武术的蔚然风尚。武王伐纣时,“巴师勇锐,歌舞以凌”(《华阳国志 · 巴志》)。周代有“成童舞象”(《礼记 · 内侧》),“象用兵刺仗之舞(《诗经 · 周颂》),将军事操练的内容寓于少儿教育之中,从小培养儿童能击善舞。孔子教导学生遵从文武之道,因此学生中也有能“仗剑而舞之”、“挺剑而合众”(《孔子 · 家语》)者。三国时的曹操曾“手剑杀数十人”,也曾“舞手戟于庭” (《三国志 · 魏志》)。唐代裴旻有“箭若星流,应刃而断”(《朝野佥载》)的功夫,又有吸引“观者千百人”的“掷剑入云”,“漫引手执鞘承之”(《独异志》)的舞练技巧。 唯物辩证法如何看待“击”与“舞”? 原始社会时击舞不分,技术不十分精确分明,后来为了适应观赏娱乐的需要,击舞由合而分,技术多有提炼加工。但击中有舞,舞中有击的现象仍然随处可见。现代武术提倡会散手的要学练一些套路,善练套路的要会一些散手,把“能击善舞”又作为人们追求的理想境界。这种由合而分,从分归合的否定之否定,将武术运动推向了更高的发展阶段。在武术的发展中,这一规律是不应该被忽视的。 两晋南北朝时期,据《晋书 ?葛洪传》载,当时“受刀 盾及单刀双戟,皆有口诀要术,以待取人,乃有秘法”。口诀要术、秘法是构成谱的因素。到了梁代,出现了简文帝编写的《马槊谱序》,另有《马射谱》等,至此“谱”字在武术的文化传播中使用了。可见谱的产生是有一个过程的。这个时期击刺骑射不乏人才,《晋书》中的符生、陈安等都是冠绝一时的人物。陈安双手能分别挥舞大刀和蛇矛,冉闵“左操双刃矛,右执钩戟,以击燕兵”(《通鉴纪事本末》),说明当时两手各持不同兵器进行搏杀是武术的一个特色。而“掷刀空中”、“以手接之”、“两手运刀,坐作进退为击刺之势”的舞刀也颇为时兴。还有“闻鸡起舞”的剑术、“回转如萦”的舞双戟以及“善拍张”、“斋后消食,习诸武艺”等套路舞练内容。南朝宋延年的“偃闭武术,阐扬文令”(《文选》)诗句中出现了“武术”一词,从此射御、技击、斗剑、手搏、剑舞、双戟舞 …… 有了一个兼容并包、外延广泛的代名词。总之,这个时期对后世产生了三个深远的影响:一是出现了“谱”;二是产生了“武术

文档评论(0)

shaoye34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