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条管理学定律汇总.pdf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32条管理学定律汇总

32 条管理学定律汇总 目录 1. 彼得原理2 2. 木桶原理2 3. 蝴蝶效应3 4. 皮格马利翁效应3 5. 青蛙效应4 6. 情绪效应4 7. 权威效应4 8. 热手效应4 9. 睡眠效应5 10. 顺序效应5 11. 斯特普效应5 12. 苏东坡效应5 13. 态度效应6 14. 替代效应6 15. 停滞效应6 16. 通感效应6 17. 投射效应7 18. 鳄鱼法则7 19. 鲶鱼效应7 20. 马太效应8 21. 羊群效应8 22. 刺猬法则8 23. 手表定律9 24. 破窗理论 11 25. 鸟笼效应 11 26. 责任分散效应 11 27. 二八定律 11 28. 晕轮效应 12 29. 帕金森定律 13 30. 霍桑效应 14 31. 习得性无助效应 15 32. 虚假同感偏差 15 1 1. 彼得原理 管理学家劳伦斯·丁·彼得(Laurence J. Peter),1917 年生于加拿大的范库弗,1957 年获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学士学位,6 年后又获得该校教育哲学博士学位,他阅历丰富,博 学多才,著述颇丰,他的名字还被收入了《美国名人榜》、《英国科学界名人录》和《国际 名人传记辞典》等辞书中。 彼得原理(The Peter Principle)正是彼得根据千百个有关组织中不能胜任的失败实 例的分析而归纳出来的。其具体内容是:“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 不能胜任的地位”。彼得指出,每一个职工由于在原有职位上工作成绩表现好(胜任),就 将被提升到更高一级职位;其后,如果继续胜任则将进一步被提升,直至到达他所不能胜任 的职位。由此导出的彼得推论是,“每一个职位最终都将被一个不能胜任其工作的职工所占 据。层级组织的工作任务多半是由尚未达到不胜任阶层的员工完成的。”每一个职工最终都 将达到彼得高地,在该处他的提升商数(PQ)为零。至于如何加速提升到这个高地,有两种 方法。其一是上面的“拉动”,即依靠裙带关系和熟人等从上面拉;其二是自我的“推动”, 即自我训练和进步等,而前者是被普遍采用的。 彼得认为,由于彼得原理的推出,使他“无意间”创设了一门新的科学:层级组织学 (hierarchio1ogy)。该科学是解开所有阶层制度之谜的钥匙,因此也是了解整个文明结构 的关键所在。凡是置身于商业、工业、政治、行政、军事、宗教、教育各界的每个人都和层 级组织息息相关,亦都受彼得原理的控制。当然,原理的假设条件是:时间足够长,且层级 组织里有足够的阶层。彼得原理被认为是同帕金森定律有联系的。 帕金森(Parkinson)是著名的社会理论家,他曾仔细观察并有趣地描述层级组织中冗 员累积的现象。他假设,组织中的高级主管采用分化和征服的策略,故意使组织效率降低, 借以提升自己的权势,这种现象即帕金森所说的“爬升金字塔”。彼得认为这种理论设计是 有缺陷的,他给出的解释员工累增现象的原因是层级组织的高级主管真诚追求效率(虽然徒 劳无功)。正如彼得原理显示的,许多或大多数主管必已到达他们的不胜任阶层。这些人无 法改进现有的状况,因为所有的员工已经竭尽全力了,于是为了再增进效率,他们只好雇用 更多的员工。员工的增加或许可以使效率暂时提升,但是这些新进的人员最后将因晋升过程 而到达不胜任阶层,于是唯一改善的方法就是再次增雇员工,再次获得暂时的高效率,然后 是另一次逐渐归于无效率。这样就使组织中的人数超过了工作的实际需要。 彼得原理首次公开发于1960 年9 月美国联邦出资的一次研习会上,听众是一群负责教 育研究计划、并刚获晋升项目主管,彼得认为他们多数人“只是拼命地想复制一些老掉牙了 的统计习题”,于是引介彼得原理说明他们的困境。演说召来了敌意与嘲笑,但是彼得仍然 决定以独特的讽

文档评论(0)

yan69869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