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讲儿童发展理论要点
(四)对认知发展过程的解释 1.基本观点 不同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图式)具有质的差别;处于相临两阶段之间时,儿童时而表现前一阶段特征,时而表现后一阶段特征。 在同一发展阶段,儿童各方面的认知表现水平基本一致。 阶段出现的顺序相对固定,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2.认知发展机制 (1) 图式(scheme)与认知结构 图式是认知结构组织的最基本单元。它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 最初的图式来自先天具有的动作和无条件反射。 随着儿童的成熟,儿童对客体的动作不断演变出新的认知结构。 (2)适应(adaptation) 适应反映了主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包括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1)同化(assimilation) 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主体将其遇到的外界信息直接纳入现有的认知结构中。可以理解为以自己既有的方式解释世界,或对刺激作出反应。 (2)顺应(accommodation) 内部图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主体调节自身认知结构以使其与外界信息相适应。即产生新的认知结构。 (3) 组织化(organization) 组织化反映内部图式之间的相互作用。 主体的认知结构在同化和顺应的过程中不断从原来的分散状态整合为更高级的更有组织性的状态,从而形成一个复杂的认知系统,对环境刺激作出更为适应的反应。 (4) 平衡(equilibration) 个体(机体)总是倾向于使认知结构保持一种稳定的状态(平衡)。在发展过程中,儿童的认知结构在平衡状态和不平衡状态之间来回转换。 忽略 同化 顺应 状 态 甲 环境信息 不平衡 状态甲 状态甲 状态乙 平衡 不 平 衡 3. 认知发展的原因 生理成熟 经验 物理经验:客体自身属性的反映 逻辑数学经验:由主体通过自己的动作及其后的运算作用于客体而产生的经验 社会传递 语言或教育传递 平衡 反映主体的主动性。平衡过程是自我调节的过程,是发展的根本因素。 认知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源于四方面因素: 4.认知发展与教育 皮亚杰式的教育(建构主义) 发现式学习和儿童的自我建构 对学生的学习准备性保持敏感:学习建立于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 关注儿童的个体差异:个别化教学或小组教学、自我参照的评价 五、关于皮亚杰理论的后续研究(一)主要研究结果 1. 白拉金(Baillargeon 1991 )等人的研究关于“可能事件”和“不可能事件”的研究。 客体永久性 白拉金等的实验结果: 3.5个月婴儿对事件 产生去习惯化反应。 皮亚杰寻物实验: 儿童1岁左右才建立客体永久性 2. 鲍克(Borke 1975)改进的“三座山”实验 情节 少儿节目主持人 驾车绕行 增添的景物 湖上小船、马、 牛、小房子 被试任务 转动桌子 观点采择 / 去自我中心化思维 唐纳森:3.5岁-5岁儿童 90%能了解他人的立场和视角 鲍克的实验: 大部分3、4岁儿童能识别他人的观察立场 皮亚杰与英海尔德的实验: 7岁儿童仍拘泥于自己的观点 表现出自我中心的认知特点。 3. 格尔曼(Gelman 1972)的研究 胜 利 者 失 败 者 数量守恒 格尔曼的研究: 3岁儿童能排除颜色和形状的影响, 说出装三个物体的盘子是胜利者。 皮亚杰的研究: 6-7岁儿童才掌握数量守恒 4. 群集结构 对群集结构的理解 6岁儿童 “黑牛多还是牛多?” 25%答对 “黑牛多还是睡着的牛多?”50%多答对 5. 系列化运算 系列化概念与传递推理 4-5岁儿童 前提只出示一次——一般答不对 重复前提使儿童记住——3/4儿童答对 (二)对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质疑 低估了儿童的认知潜能? 认知发展的结构性和阶段性(阶段内差 / 水平滞差) ? 方法不恰当? 皮亚杰的认知任务不一定反映他所讨论的认知能力。 二、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维果茨基,俄国心理学家,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创始人,他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一书是该学派的奠基之作。他认为:低级心理机能是种系进化的结果,而高级心理机能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结果,受社会文化制约。被认为是社会建构主义的先驱。 维果茨基的生平 维果茨基(L.S. Vygotsky 1896-1934)出生在莫斯科,是一位犹太人,父亲是银行管理人员,母亲是教师。 1917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和沙尼亚夫斯基大学历史-哲学系,他原来的主要兴趣是文学,后来转而从事心理学研究。他先后工作于莫斯科实验心理学研究所、缺陷研究所、莫斯科心理学研究所,并在莫斯科、列宁格勒、哈尔科夫等城市的高等院校讲授心理学。1934年,维果茨基38岁时死于肺结核。 维果茨基的主要思想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