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临骏:揭秘舌头发涩的生物学原因.docxVIP

肖临骏:揭秘舌头发涩的生物学原因.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肖临骏:揭秘舌头发涩的生物学原因

中国科学家第一次揭开“涩”的科学原理:水果或茶中的单宁酸等酚类化合物增加了口腔内壁的摩擦系数,导致了口腔发涩。未来,科学家不仅试图继续从摩擦学的角度研究其他口腔刺激的原因,还希望基于这些原理开发出新的材料。 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喝茶和咖啡,或者吃没有完全成熟的水果时,感觉口中发涩。那么,究竟什么是“发涩”? 最近,《德国应用化学》上刊发的一篇论文解释了“涩”的机理。来自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周峰带领研究小组发现,水果或茶中的单宁酸等酚类化合物增加了口腔内壁的摩擦系数,导致了口腔发涩。 这是科学家们第一次揭开“涩”的科学原理。未来,科学家们不仅试图继续从摩擦学的角度研究其他口腔刺激的原因,同时还希望基于这些原理开发出新材料。 摩擦生“涩” 科学家们已经知道,酸、甜、苦、辣等味觉是食物刺激舌头上的味蕾让人产生的感觉。“涩”不仅在舌头上发生,也在口腔黏膜覆盖的地方发生,显然与味觉的产生机理不同。尽管人们早就注意到这一奇妙现象,却一直无法解释其生物学原理。 早在1974年,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化学系教授埃德温·哈斯拉姆(Edwin Haslam)注意到水果中存在涩味。他认为,许多植物组织中含有单宁酸,在单宁酸的存在下,水果中的多酚与唾液蛋白和糖蛋白在口腔中发生了复杂的化学作用。 “这样的相互作用产生了人对‘涩味’(the physiology of the astringency sensation)的生理感知。”哈斯拉姆1974年1月刊发在学术期刊《生物化学》(Biochem. J.)上的论文中写道。 但是,这篇论文并没有像人们所期待的那样,进一步研究“涩味”的产生机制。哈斯拉姆站在一个化学家的角度,深入讨论了不同条件下多酚与各种唾液蛋白、糖蛋白的化学反应和产物。 大约四十年后,哈斯拉姆于2013年去世。通过这篇论文,从事生物摩擦学的科学家周峰与哈斯拉姆的想法相遇了。 周峰告诉南方周末,“润滑”是摩擦学研究的主要领域。多年来,周峰通过反复对“润滑”一词的考据,找到了该领域研究的关键逻辑。“无论是英文‘lubrication’和汉语中的‘润滑’都有通过施加一种物质来降低相对运动表面摩擦或者磨损之意。”他意识到。 这意味着,找到一种合适的润滑物质,就能改变相对运动的表面的摩擦状态。比如,用力推动地面上的重物,如果在地面上涂上一层油,推箱子就能省力不少。而在自然界,也存在许多因“润”而“滑”的例子,小溪旁布满青苔的岩石,水中游动的鱼,我们每天频繁眨动的眼睛以及人体膝、髋关节等。 基于摩擦学中“润滑”的观点,科学家们试图在哈斯拉姆的假设上再迈进一步。美国莫内尔化学感官中心(Monell Chemical Senses Center)的研究人员保罗·布莱斯林指出,“涩”是一种类似于“起皱”的感觉,并非味觉,其发生可能与唾液中分泌的黏蛋白(mucin)有关。 黏蛋白是口腔中非同寻常的润滑剂,能够附着在口腔中的各种表面,而形成一层润滑膜,包括牙齿。“如果没有黏蛋白,人的牙齿可能在30岁前就磨坏了。”布莱斯林表示。研究发现,食物中多酚类物质与唾液中的黏蛋白相遇时,通过疏水和氢键相互作用力与其缔合,导致唾液蛋白脱水,失去对口腔的润滑作用,引起舌头“发涩”。 也就是说,脱水的过程让人产生“涩”的同时,也让人感觉口腔干燥。因此,“干涩”往往被连在一起形容这种让人有些许不快的感觉。 沿着这一思路,周峰的研究小组试图从摩擦学的角度进行定性的测量。首先,他们选择了典型的多酚物质单宁酸——一种在工业提纯蛋白质时广泛使用的沉淀剂。然后,他们将柔软的硅胶球放置在涂有黏蛋白的玻璃平面上,并用摩擦试验机获取数据。 数据显示,当研究人员在黏蛋白中加入单宁酸时,表面的摩擦系数随之增大。如果增加单宁酸的浓度,摩擦系数还会进一步增大。“加入单宁酸后,我们测到的摩擦系数比没有单宁酸时增加了三四倍。”周峰告诉南方周末。 为了更加直接地模拟口腔的真实情况,研究人员还采用了一块舌头形状的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其化学组成也对多酚敏感。实验中,他们发现,单宁酸的加入让这块凝胶更加黏稠,其体积也因为脱水而不断变小,从而证明了发涩与脱水直接相关。 因此,要消除咖啡或者茶的口感发涩,牛奶是最好的选择——它能中和单宁酸等多酚类化合物,避免这些化合物使黏蛋白的润滑作用失效。这就不难解释,为何拿铁和奶茶以“丝滑”的口感广受欢迎。 味觉研究新视角 回溯历史,“涩”并不是人们关注的第一种口腔刺激。随着基因组学研究逐步发展,从基因的角度来研究味觉逐渐成为一种潮流。 1931年,杜邦公司的化学家亚瑟·福克斯不小心将苯硫脲吹入空气中,旁边一位同事抱怨说“这东西尝起来真苦”,他自己却没有任何感觉。福克斯让亲戚朋友都来尝尝这种东西的味道,发现有的能尝出苦味,有的却不能。当时,福克斯意识到,每个人感受苦味的能力不

文档评论(0)

ranfan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