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纪录片《面条之路》和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比较
《舌尖上的中国》火了之后,我不知是《面条之路》的成功诱发了《舌尖上的中国》的创作,还是二者根本就不存在“互文”关系。《面条之路》在此之前播出时,引起过一片叫好声,可能是韩国国家广播电视台制作的纪录片,基本上没有宣传,也没有看出有什么特别的策略,播了就播了,但在当时还是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在观众眼里韩剧好看,有它的情感路数与制作特点。而没想到韩国的纪录片有如此的魅力,《面条之路》开创了美食纪录片主题化、国际化的先河,在它之前我并没发现有这样的视角来拍摄纪录片。能够找到一个新鲜的叙述视角,本身就是一部纪录片成功的关键。《面条之路》以我们最常见的面条为表达对象,通过面条来表现亚洲饮食文化,比较与梳理了亚洲各地的面条的起源与发展历史,通过面条,我们触摸到了人类文明在日常生活中的温度,也诱发了我们文明的味蕾。
在概念上,《舌尖上的中国》融合了许多近年来的流行观念。比如,对食材的敬畏,重视食材的新鲜与原味,《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集就是采松茸、挖春笋、采藕。此外,《舌尖上的中国》的团队过去拍过《留住手艺》,对手工、对小作坊、对传统工艺的传承有很大兴趣。片中,一些劳动者,手工生产者都受到格外关注,比如,云南诺邓的火腿,香港老阿婆的虾酱等等。此外,《舌尖上的中国》还展现了许多传统手工的传承,如腌菜、晒盐、制酱等等。而对手工传统的关注也与近年慢生活的概念有关。慢生活最早在意大利流行,推崇一种与快节奏截然相反的生活方式,吃小作坊的手工生产的食物,吃本地新鲜蔬菜,慢慢品味生产成果,慢慢品味其中的人情味,慢慢建立一种与自然的关系。在《舌尖上的中国》中,这种概念被广泛传播,这部纪录片没有展现丰富的奢华的美食,更多是对自然的、平民的、充满劳作辛苦与淳朴坚守美德的尊敬与礼赞。《舌尖上的中国》并没有涉及一些时尚性的美食潮流,比如,分子料理。
《舌尖上的中国》还展示了更多的人情味,纪录片中有大量温情的家庭生活、乡土记忆以及大量和谐的邻里关系。展现了家庭的团聚,家庭的传承,家庭的凝聚力。展现了一种老幼有序,其乐融融的美好价值观。
《舌尖上的中国》于是成了一部新颖、新鲜的纪录片作品,它引发了一系列超强的赞扬,比如,这部纪录片让人眼泪与口水齐飞,比如,馋到都想去舔屏幕了,比如,一个民族的情感共鸣。而一些媒体社论更将其拔高到爱国主义,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冲突的高度。而一些信息反馈更直接,比如,淘宝网上一些片中提到食材开始销售暴增,最典型的就是诺邓火腿,过去,人们只知道金华与宣威火腿,但如今,这个云南小山村的小品牌手工火腿却一下红了起来。
也许正是陈晓卿的领先观众半步的分寸感让《舌尖上的中国》获得极大的好评,但这种热度似乎有些失控,这并不是陈晓卿想要的冷静与分寸感。
其实,《舌尖上的中国》有些过于唯美,过于理想化,它建筑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美好中国。但是,现实的中国美食,或是一般人的饮食环境却与《舌尖上的中国》相差很远。
一般人家的饮食如何,自己再清楚不过,再想想学校、单位食堂的水平,我们就有点回归现实了。在中国,美食永远有一个伤痕相随,那就是大吃大喝,这种繁复、奢华、浪费的官场美食一直为百姓所痛恨。痛恨之外,更现实的是食品安全,从毒大米到地沟油,从毒白菜到毒腐竹,从问题牛奶到问题酸奶,我们生活在一个问题食品充斥的恐怖环境之中。陈晓卿也认为,北京只有20多个后厨是极为干净的,许多厨房脏得你都不敢进去拍摄。
本片导演是李旭正与廉智善,邀请了著名华裔美食家谭荣辉客串主持,赵荣光教授为学术顾问,创作阵容强大,据说摄制组在亚洲、非洲、欧洲各地进行了实地拍摄与采访,花费了三年时间才得以完成。尤其是后期特效制作堪称华美,远远超过了国内的纪录片。全片分为六个方面阐述,将饮食上升至文化,相信通过此片,文化的传承与文明的温度向亚洲观众实现了有效的传达。虽然题材微观,但地域跨度大,从微观处着手,从宏观上见功力。信息量大,抒情恰到好处。只是每集60分钟的长度看起来有点拖沓,甚至给观众内容重复、混乱的印象,这是编导对好素材没有取舍的结果。并且,明显带有韩国影视剧感性的特点,叙事方式与剪辑手法够啰嗦的,这对于一部国际化的纪录片来说,无疑是令人遗憾的。如果一集40分钟就恰到好处了,过于细密的表述反而削弱了艺术的清晰度。在这一点上《舌尖上的中国》就要做得好,题材同是美食,并且故事同样细碎,跳跃性同样较大,后者以情感为主线没有给人混乱与拖沓之感,虽然各集拍摄水平有差别,后期制作也刚好达到及格水准,但后者因为抓住了情感的痛点反而更能打动观众。这可能是大部分国内观众第一次看韩国纪录片,其精美的高清制作水准确实让人赞叹。对于国内纪录片人来说,这样的创作视野与后期制作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如果没有紧随其后的《舌尖上的中国》,我们真的应该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