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历史第二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学案.docVIP

七上历史第二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学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七上历史第二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学案

学科:历史 备课组:七年级历史组 主备人:龚欢青 执行时间: 课题 原始的农耕生活 课时 第1课时 课型 新课 学习过程 学法指导 【学习目标】 1、知道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简要概述他们的农耕生活 归纳原始农耕生活的主要特征。 2、比较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在生产、生活上比北京人山顶洞人 有了哪些进步。 3、分析认识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的农耕生活,体会人类适应自然 的艰辛,增强承受挫折的意志,从而更加珍视生命,善待人生。 【学习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学习难点】:对农耕生活的理解认识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 引入新课: 师: 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捕捉食物为生,生存会有哪些困难?(启发学生发散思维) (由本问题引农业的重要性,以及农业怎么出现) 二、自主学习方案 【看了书,填一填】(相信自己,我能行。通读课本,试着完成下面的知识要点) 阅读教材第6~9页,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填写下面的表格 原始居民距今时间生活区域劳动工具农作物房屋样式河姆渡 居民半坡 居民 ①元谋人??? ②北京人? ?③河姆渡聚落???? ④半坡聚落 A① B ② C①② D③④ 2.下列哪两种农作物最早是由我国劳动人民种植的(? ) A.大豆和小麦??? B.花生和高粱 C.甘薯、玉米??? D.水稻、粟和蔬菜 3.不符合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居民生活实际的是(? ) A.饲养猪狗家畜???????? B.种植粟等农作物 C.住干栏式房屋???????? D.住半地穴式房屋 4.下列哪一考古遗址能够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之一(? ) A.元谋人遗址????????????? B.半坡原始居民遗址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大汶口原始居民 5.下列哪一地区原始居民的房屋,对后世的阁楼和楼房样式的出现影响最大(? ) A.陕西西安半坡原始居民??????????? B.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居民 C.陕西临潼姜寨原始居民???????? D.河南新政裴李岗原始居民 6.促使原始人过定居生活的根本原因是(? ) A.自然环境的优劣  B.原始农业的发展   C.氏族公社的形成   D.学会建造房屋技 7.我国先民的足迹遍布于祖国的东西南北,已经发现的遗址数以万计,但是地域文化却各具风采,根本原因是(? ) A. 自然环境不同  B. 使用的工具不同   C. 生活习惯不同  D. 思想意识不同 历史老师在介绍我国一处早期文化遗址时,提到“长江流域”“水稻” “干栏式房屋”。此处文化遗址有可能是( ) 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人遗址 下列遗址中,属于氏族村落遗址的有( ) ①半坡遗址 ②元谋人遗址 ③河姆渡遗址 ④北京人遗址 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的共同之处有( ) ①都能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 ②都能制作陶器③都种植水稻④ 都饲养家禽⑤都使用磨制石器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 、①③④⑤ 【拓展提升】 下面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郭沫若在参观某一古代人类遗址时写下的诗句: “彩陶精美,画纹亦多珠。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群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何奈遗址中,独不见文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中诗歌的内容请你猜测出这是对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绘? ? (2)你能举出“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的一个彩陶文物代表吗? (3)“农耕既普及”诗中描绘的原始居民耕种的是什么农作物? ⑷ 郭沫若参观此遗址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五、整理与评价 1、今天我学到了:(请同学们学完后构建知识框架,形式不限) 2、反思一下我这节课的表现: A、学习状态( )①很认真,自我表扬 ②还可以 ③还要加油 3、恭喜,我们已经成功完成一节课的任务,为了让我们下堂课更加精彩,请对老师构建的导学案说两句: 。 学生互相探讨,得出答案。 预习,独学,完成任务 按要求预习课文6—9页,在书上做好预习笔记—圈、划、勾、点,并识记基础知识。) 此问题只要求前一环节完成快,有时间的同学观

文档评论(0)

f8r9t5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0005407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