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各专科病人管理.ppt

  1. 1、本文档共8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ICU各专科病人管理创新

ICU各专科病人的管理 马晶 ICU 的收治范围 。 颅脑疾病病人的护理 颅内压增高 颅内压是指颅腔内容物对颅腔壁所产生的压力,由于脑脊液介于颅腔壁与脑组织之间,一般以脑脊液的静水压代表颅内压力,成人正常颅内压为70—200mmH2O,儿童正常颅内压为50—100mmH2O,各种病因导致颅内压持续在200mmH2O以上,从而引起相应症状的临床病理综合症称为颅内压增高。 病因:1、脑血流量增多,如颅内动静脉畸形 2、脑容积增加,如颅脑损伤、颅脑术后脑水肿 3、颅脑占位性病变,如颅内肿瘤 临床表现: 1头痛 是颅内压增高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以早晨或晚间较重 2恶心、呕吐 呕吐多为喷射性。易发生于饭后 3 视乳头水肿及视力下降 由于颅内压增高视神经受压,眼底静脉回流受阻而引起视乳头水肿,严重时发生眼底出血 脑疝形成 颅内压增高明显时,常引起呼吸、脉搏、血压的改变,“两慢一高”即呼吸、脉搏减慢,血压升高,尤其是收缩压增高、脉压差增大. 颅脑疾病病人的护理措施 保持合理的头位和体位 保持呼吸道通畅和充分的气体交换 密切观察病情 控制脑水肿、预防感染 维持合理营养、保持大便通畅 脑室引流病人的护理 保持合理的头位和体位 头位和体位对于颅内压变动有相当影响,合理的头位和体位有利于颅内静脉回流和脑部供血,因此有利于脑水肿的消退和颅内压降低。最合理的体位是头部比躯体高15—30。,可将床头抬高呈斜坡位,昏迷患者应注意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的可能。给病人翻身时应注意观察生命体征,以防发生意外。 保持呼吸道通畅和充分的气体交换 脑组织对缺氧和高碳酸血症十分敏感,颅内压将因此升高,因而需给予氧气吸入,增加脑组织供氧。深昏迷者放置口咽通气导管,发生误吸或短时不能清醒者,应尽早行气管切开病执行气管切开的护理常规,通气量显著下降者,应采用人工或机械辅助通气,依据血气分析,调节呼吸机各项指标 密切观察病情 1观察病人意识状态 传统的意识分法: 意识清醒:正确回答问题,判断力和定向力正确 意识模糊:为最早出现的意识障碍,因而也是最需要关注的,能简单回答问题,但不确切,判断力和定向力差,呈嗜睡状 浅昏迷:意识丧失,对疼痛刺激有反应,角膜、吞咽反射和病理反射尚存在。重的意识模糊与浅昏迷的区别仅在于前者尚能保持呼之能应或户只能正沿着中最低限度的合作 昏迷:指痛觉反应迟钝。随意运动已完全丧失的意识障碍阶段,可有鼾声、尿潴留等表现,瞳孔对光反应与角膜反射尚存在 深昏迷:对其他刺激无反应,各种反射消失,呈去脑强直状态 Glasgow评分法 从睁眼反应,言语反应及运动反应三个方面分别定出具体评分标准,最高为15分,表示意识清楚;8分以下为昏迷;最低为3分。评分越低意识障碍越严重。 2 瞳孔 正常人两侧瞳孔对称 等大 等圆 直径为3-4mm 瞳孔对称性缩小并有颈项强直、头痛剧烈等脑膜刺激征,常为伤后出现的蛛网膜下腔出血 双侧瞳孔针尖样缩小、光反应迟钝,伴有中枢性高热,深昏迷则多为脑桥损害 瞳孔对光反射消失、眼球固定、伴深昏迷和颈项强直,多为原发性脑干损伤 伤后伤侧瞳孔先短暂缩小继之散大,伴对侧肢体运动障碍,提示伤侧颅内血肿 一侧瞳孔进行性散大,光反射逐渐消失,伴意识障碍加重、生命体征紊乱和对侧肢体瘫痪,是脑疝的典型改变 瞳孔对称性扩大、对光反射消失,病人濒临死亡 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颅内疾病可出现持续的生命体征紊乱,可有中枢性高热或体温低于正常,注意脉率、脉律及脉压的变化,注意呼吸节律、节率及呼吸形态的变化.观察血压变化,颅内压增高时血压升高,发生休克时血压下降。 高热 常见原因为下丘脑、脑干及紧随病变或损害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以及呼吸道、泌尿系或颅内感染等,临床以高热多见。中枢性高热多于手术后12—48小时内发生,高热造成脑组织相对性缺氧,加重脑的损害,故须积极采取降温措施。常用物理降温有冰帽、或头、颈、腋腹股沟等处放置冰袋或冰毛巾冷敷,体温过高物理降温无效或引起寒战时须采用冬眠疗法 根据医嘱首先给予足量冬眠药物(包括氯丙嗪、异丙嗪及哌替啶)待自主神经充分阻滞、御寒反应消失、进入昏睡状态后,方可加用物理降温措施。降温速度以每小时下降1。C为宜。保持肛温33—34。C,腋温31—33。C较为理想,体温过低容易诱发心律紊乱、低血压、凝血功能障碍等并发症,体温高于35。C则疗效不佳 缓慢复温 冬眠低温治疗一般为3—5天,复温应先停物理降温,在逐步减少药物剂量,加盖被毯,复温不可过快,以免出现颅内压“反跳”、体温过高。 控制脑水肿、预防感染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