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届文化作文大赛.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12届文化作文大赛

第12届全国中小学生文化作文大赛 初赛试题 一、高中组 1、(生命底色)《礼记·大学》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请以该句为材料,任选角度,任选文体,写一篇作文。 命制理由 乾隆诏书曰:“本朝文运昌明,英才备出,刘子壮、熊伯龙以后作者接踵,莫不根柢经史。”又曰:“国家以经义取士,将使士子沉潜于四书五经之书,阐明义理,发其精蕴,因以觇学力之浅深与器识之淳薄。”【1】 在传统文化热与国学热的时尚潮流下,需要冷静检阅我们对传统经典的理解,而不仅仅是穿上唐装、吟诵古典就完成文化传承。 “学力之浅深”是你的后天努力,“器识之淳薄”是你的先天拥有,两者的结合,才是你今生的成就高低,所以一篇作文虽然文字不多,却考查了你目前的天赋值与情商值。 至于“根柢经史”,意在牢记国家的文化记忆,传承民族价值观,做一个灵魂上的中国人。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主席到北京大学考察,在参加师生座谈会时引用了这句2500年前的名言。而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三个词就是整部《大学》的“三纲领”。 儒家强调的“大学“,是大人之学、是君子之学、是走向人生大道的学问, 能研习“大学”,就意味着心理成人的开始、就要求君子之德的遵守、就开启着光明大道的修行。 习主席青年节引用此语,意在告诉全国青年学生,应该去做一个心性光明、行为努力、目标远大的成年人。 以明德为原点,以不断升级的新民形象,实现至善的目标。这是“大人之学”的人生线条。 命制此题,希望传递古老文脉的同时,让同学们对自己的未来成长,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注释 【1】.田启霖.八股文观止【M】.海南出版社,1994年版,第1217页. 2、(文化思辨)阅读下列材料,自拟题目,自定文体,写一篇作文,不少于800字。 记者:谈到中西文化的碰撞,明清之际的“西学中源”提出的背景是什么? 艾尔曼【1】:“西学中源”是指,有很多东西是从汉唐传到西域去的,如火药、指南针和造纸术都是通过阿拉伯传到西方,但西方人却不知道这些东西是从中国来的。后来耶稣会士来到中国,中国人发现他们带来的很多东西是中国很早就有的,只是以前没有注意。于是一些中国人提出,可以把他们再次恢复起来。比如钱大昕、戴震他们看了传教士的数学,发现这与中国的天文书等有关系。他们这种“恢复以前的”提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另一方面,当新生事物来到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国,必然面临一个问题:中国人会接受吗?那么通过“西学中源”,接受起来就相对容易了。中国人需要改革,但是通过直接否认自己来学习西方的这条路径是走不通的,因此通过承认西方是进步的,但源头来自中国,这种迂回的方式可以使改革的阻力变小。所以这个说法自明朝末年到乾隆时期一直很流行。到19世纪末,这种说法被日益放大,最后变成什么都是源于中国了。“democracy”(民主)是从《周礼》来的,“赛先生”和微积分也来自中国。到了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人们开始觉得中国的“西学中源”是没有道理的,认为中国自己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是西方的,这时观点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中日甲午战争是个转折点,之前很多人持有“西学中源”的观念,但之后的革命家、改良家就开始觉得自己什么都没有了,一概否定中国文化,认为中国从政治、经济到文化什么都不如西方。“西学中源”的出现及变化都有特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反映了中国的自信心以及后来这种自信心在遭受列强挫败之后突然丧失的历史过程。【2】 注释 【1】.本杰明·艾尔曼,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历史系和东亚系双聘教授,同时还担任普林斯顿东亚研究项目主任,主要教学及研究领域包括中国思想文化史(1000—1900)、中国科学史(1600—1930)、中华帝国晚期教育史(1600—1850)等。) 【2】.褚国飞.中国历史上的科举、考据与科学——访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艾尔曼教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06月06日. 命制理由 你们应该知道历史的转折和变化,这是你们的权力。 一个拥有地球上唯一延续五千年文明的国度,是怎样一夜之间,突然文明尽失,自信消亡,信仰几灭,以致今天的我们,还在承受这种文化自卑与断层的恶果? 习近平在出席庆祝澳门回归15周年期间,与澳门大学生们交流时说:“五千多年文明史,源远流长。而且我们是没有断流的文化。要建立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还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基础。” 确立文化自信,要从源头着力:我们是什么时候丢失这种文化自信,转而开始文化自残?了解这一点,我们对近代许多知识精英的思想和倡议,才会有更加精准的文化思辨与文化判断。 也才知道:近、现代我们在文化丢失的道路上,经历了哪些残害自身文化的行为,并思考怎样避免悲剧的再度发生。 当然,通过了解历史转折时期的变化,也许我们对自身文化的特质和走向,也有了更多思考,并懂得未来如何珍惜和爱护及改造自身文化

文档评论(0)

2017ll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