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飞蝗发生规律与生活习性研究.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东亚飞蝗发生规律与生活习性研究

东亚飞蝗发生规律与生活习性研究 东亚飞蝗发生规律与生活习性研究 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Meyen)](图1),别论文联盟http://www.LWlM.cOm名蚂蚱、蝗虫,属直翅目(Orthoptera)、蝗科(Acrididae)迁飞性杂食性害虫,是东亚和东南亚的重要农业害虫之一,据我国文献记载,自公元前707年至今曾发生蝗灾800多次。由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异常气候的影响,近年来我国飞蝗发生面积和频次又呈回升趋势。特别是近年来,东亚飞蝗在我国黄淮海地区和海南岛频繁暴发;高密度蝗群由原来的点片发生扩大到多点大面积发生,密度可高达1000~5000头/m2;蝗虫的常发区由原来的80个县增加到近100个县。防治飞蝗首先要掌握其生活习性,即必须在了解飞蝗的孵化、取食、产卵、迁飞等习性的基础上才能掌握有利时机,给以有效的消灭。      1 发生规律      调查时发现,东亚飞蝗每年发生2代,均以卵在土中越冬。越冬卵于4月底至5月上中旬孵化为夏蛹,经35~40d羽化为夏蝗,夏蝗寿命55~60d,羽化后10d交尾,交尾7d后产卵,卵期15~20d,7月上中旬进入产卵盛期,孵出若虫称为秋蛹,又经25~30 d羽化为秋蝗。生活15~20d后又开始交尾产卵,9月份进入产卵盛期后开始越冬。   飞蝗喜欢栖息在地势低洼、易涝易旱或水位不稳定的海滩或湖滩及大面积荒滩或耕作粗放的夹荒地上,特别是长有低矮芦苇、茅草或盐篙、莎草等嗜食植物的地方。遇有干旱年份,这种荒地随天气干旱水面缩小而增大时,利于蝗虫生育,宜蝗面积增加,容易酿成蝗灾,因此每遇大旱年份,要注意防治蝗虫。      2 生活习性      2.1 孵化情况 东亚飞蝗无真正的休眠现象,当蝗卵内胚胎发育完成后,若环境条件适宜,蝗蝻即进行孵化。      2.1.1 孵化过程。蝗蝻出卵时,卵壳破裂,其破裂的缝线无固定的位置,大致随蝗虫屈曲扭转力的大小而裂开,蝗虫未孵化时胚胎由薄的胚外膜包裹,足部皆卷曲于腹部,不能自由行动,无法爬至土表。但在蝗蝻头部与胸节之间的颈部有一层薄膜,称颈膜。孵化时,体内大部分体液皆集中至颈膜附近,并将颈膜顶出构成一泡,借此颈膜的额收缩作用,将卵壳顶破。此时幼蝻身体能作前后屈曲运动,故幼蝻能不断地伸缩,颈膜泡将土粒推去向上运动,幼蝻身体逐渐到土表。幼蝻出土后,其中胸与前胸间的软膜向外顶出,将胚膜沿背中线向身体前后纵裂,随后幼蝻头部先脱离白膜,然后整个身体脱去白膜,故在刚孵化蝗蝻的地面上常遗留很多的白膜,即胚外膜。白膜在胚胎期间包裹了整个身体,但触角、口器、足及尾毛等已分离出来,并非包着整个身体。   2.1.2 孵化时间。整个卵块自开始孵化至全部孵化完毕所需的时间,从观察20块卵结果,一般经过50~60min,较长的经过32h,但如果孵化期间地面遭受降雨等影响,则同一块卵的孵化期间可相差3~5d。同一块卵因在土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各卵粒的孵化时间也有先后差别,上部的卵粒因接近土表,温度较高发育快,故先孵出,下部的卵粒落迟,孵化的次序是卵块上端的卵粒先孵化出土,然后顺次下移。蝗卵在天气适宜时,整个白天皆可孵化,在野外未发现夜间孵化的现象。阴天孵化较少,雨天很少发现孵化,但小雨后天气转晴,孵化比较整齐。以11:00~13:00孵化最盛,这与地温高低有关。   2.1.3 体色变化。蝗蝻出土脱去白膜后,身体呈淡黄色,能向四周爬行,间或跳跃前进,如跳至杂草附近,即攀登植物茎叶上停留下来,其活动范围较小,限制在孵化场所附近,因此在孵化盛期可发现蝗蝻点片集中的现象。孵化不久的蝗蝻,身体的色素不断增加,天气晴朗时,约经过0.5h大多数变为灰褐色,少数变为灰黑色。   2.2 蝗卵孵化与环境的关系 在同一地区和同一季节中,因地形、方位、地面植被和土壤理化性的不同,孵化期和孵化整齐度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2.2.1 与地形的关系。地形高起的地区如河堤、高岗等处,排水良好,土温变化幅度大,蝗卵发育快。相反低湿、内涝洼地蝗卵发育缓慢。   2.2.2 与植被的关系。地面植被的稀密,使土温发生差异,因而直接影响蝗卵的发育速度,其中夏蝗卵因在土中生活期短受影响较小。越冬卵在土中的生活期长,蝗卵在不同植被下发育速度迟早不一。在稠密植被下,因土面潮湿,平均土温低,土温振幅较小,故蝗卵发育缓慢;相反在稀疏植被下,土面较干,平均土温高,土温振幅大,因此能促进蝗卵发育。   2.2.3 与耕作的关系。农民对有卵地区的耕垦也能影响蝗卵的发育,翻耕,使蝗卵分散于不同深度的土层中,由此造成孵化不整齐的现象,前后可相差20余d。      2.3 蜕皮与羽化   2.3.1 蜕皮。东亚飞蝗幼蝻共蜕皮5次,最后1次蜕皮称为羽

文档评论(0)

ayangjiayu1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