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前期林业思想初探.docVIP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代前期林业思想初探

清代前期林业思想初探 摘要:清代前期, 中国 林业处于古代传统林业阶段。在林业思想上,表现为受农本思想和风水思想的深刻 影响 。对林业的认识基本上局限于农业的水平,主要是追求森林的 经济 效益,强调 发展 经济林。在民间乃至上层统治者,林业思想中包含着相当程度的迷信成分,风水说相当盛行。同时,少数先进人物已能较深刻地认识到森林的生态作用,提出了森林防灾和多效益的思想,尽管其 内容 还不完善,还主要是为了保护农田、为农服务,但森林生态思想毕竟已经初步形成。 关键词 林业思想 农本思想 风水 清代前期 思想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理性认识。这种认识既是从实践中产生,反过来又指导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实践。林业思想是制定并实行林业政策的 理论 基础,同时又反映这一 时代 的 科技 发展水平、林业生产状况,以及人们对森林作用认识的程度。清前期的林业思想既包含了前代人的成果,又有所突破和发展。清代,作为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前期 社会 尚未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同时该时期人口增长迅猛,从数千万增长到4亿;棚民大量涌现,毁林开荒 问题 突出;水土流失、水灾、旱灾等生态灾难频繁发生。在这种形势下,林业思想作为现实的反映和林政的灵魂,从形式到内容都表现出一些与明代以前及鸦片战争以后不同的特点,反映出鲜明的民族性、时代性、过渡性和独创性。 研究 这一时期的林业思想及其特点,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和弘扬传统思想,而且对于今天的林业和生态建设不无借鉴意义。 1 农本思想中的林业思想 我国自古以来,就主张农为邦本。农本思想对林业发展影响很大,清代当然也不例外。一方面,发展农业要占用耕地,在人口增长的情况下,毁林开垦就成为天经地义之事。另一方面,林业当中含有类农的成分,如桑、果、茶、柴、材等经济林就是属农的部分。所谓发展农业,就理应包含这种林业。故自古就是“农桑” 并称、“种树”齐举。康熙帝曾专门为“耕织图”制诗,写序。序言中曰:“朕早夜勤毖研求治理,念生民之本,以衣食为天。……欲令环宇之内皆敦崇本业,勤以谋之,俭以积之,衣食丰饶以共跻于安和富寿之域。”[1]可见康熙帝对农本的认识。 关于林业的地位和作用价值,清前期诸位皇帝多有论述和诏令。顺治“十二年(1655)覆准,民间树植以补耕获,地方官加意劝课,如私伐他人树株者,按律治罪。十五年(1658)覆准,桑柘榆柳,令民随地种植,以资财用。”[2]康熙十年(1671)覆准,“民间农桑令督抚严饬有司加意督课,毋误农时,毋废桑麻。”雍正二年(1724),清世宗谕令:“舍旁田畔,以及荒山旷野,量度土宜,种植树木。桑柘可以饲蚕,枣栗可以佐食,桕桐可以资用,即榛楛杂木,亦可以供炊爨,其令有司督率指画,课令种植。仍严禁非时之斧斤,牛羊之践踏,奸徒之盗窃,亦为民利不小。”还告诫地方官员要“各体朕拳拳爱民之意,实心奉行。”[3]五年(1727)议准,“直隶州县闲旷之地,令相其土宜,各种薪果,如各处河堤栽种柳树……其地宜桑麻者,尤当勤于栽种,令地方官察其勤惰,分别奖惩。”同年谕令:“修举水利种植树木等事,原为利济民生,必须详谕劝导,令其鼓舞从事,不得绳之以法。”[2] 乾隆帝对林业的论述则更多一些。乾隆三年(1738),乾隆帝谕:“据河南巡抚奏称,种树为天地 自然 之利,臣经钦奉谕旨,随饬地方官多方劝谕,桑柘榆柳枣梨桃杏,各就土性所宜,随处种植。一年之内,成活之树,共计百九十一万有余等语。朕御极以来,轸念民依,于劝农教稼之外,更令地方有司化导小民,时勤树植,以收地利,以益民生。今览该抚所奏,是豫省一年之内,已种树百余万之多。朕思中州接壤畿辅,为南北往来之冲,并未闻有教民种植滋事繁扰之处。安见豫省之法不可仿行于他省耶?……可将此传谕各督抚善体朕心,勉力为之。”[2]乾隆七年(1742)谕:“周礼太宰以九职任万民,一曰三农生九谷,二曰园圃毓草木,三曰虞衡作山泽之材,四曰薮牧养蕃鸟兽。其为天下万世筹赡足之计者,不独以农事为先务,而兼修园圃虞衡薮牧之政。故因地之利,任圃以树事,任牧以畜事,任衡以山事,任虞以泽事。使山林川泽丘陵之民,得享山林川泽丘陵之利。夫制田里、教树畜,岐周之善政。管敬仲亦云:积于不涸之仓者,务五谷也;藏于不竭之府者,养桑麻育六畜也。如果园圃虞衡薮牧之职以次修举,于民生日用,不无裨益。国家承平日久,生齿日繁,凡资生养赡之源,不可不为急讲。……至于竭泽焚林,并山泽树畜一切侵盗等事,应行禁饬申理之处,转饬地方官实力奉行,该督抚不时稽查,务令从容办理,以期实效。”[4]九年(1744)又提出三农、园圃、虞衡、薮牧四职皆为“资生养赡之术”,故应重视“田里树畜”之事。同年题准:“直隶、天津、河间各属,土性宜枣,种植最多。深、冀亦产桃、梨,至于榆柳杨树之类,河洼碱地,各有所宜。令民间于村头屋角、地亩四至,随宜广种,始足以资利益。如有旗地可种

文档评论(0)

ayangjiayu1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