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一课.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郑和远航》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月略写的作用。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受郑和与我过古代人民为促进与亚洲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为振兴中华而发奋努力的情怀。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教学课时课时目标教学过程课时目标教学过程司马迁发愤写【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4、能借助朗读表达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司马迁内心世界的感悟。 【教学重点】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司马迁受酷刑后悲愤交加的心情,及为什么能忍辱负重、发愤著书。 【教学】【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出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齐读这句名言。 2、谈话:你知道是谁说的吗?(司马迁)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可以用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中的的一句话来解释,谁能找出来读一读? 3、你认为司马迁是“重于泰山”还是“轻于鸿毛”呢?为什么?(因为他耗尽毕生心血,忍辱负重,完成了史学巨著——《史记》) 4、这节课我们就去体会司马迁的“发愤”。学习之前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课文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写了哪些事情?(板书:小小少年时、父亲临终前、飞来横祸时、耗尽生命后) 二、精读课文,品悟“发愤” 1、学习第一自然段(小小少年时的梦想) (1)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年少时的司马迁有什么梦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想呢?板书:梦想 (2)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师生交流:年少时他心中涨涌着什么梦想?引导学生从以下三方面阅读交流讨论: 英雄故事的影响(一二句)——司马迁出生在黄河的龙门。黄河被称为我们母亲河,中华民族的悠久文明在这里衍生。乡亲们讲述的英雄故事让年少的司马迁如痴如醉,激动不已。(想象:想一想乡亲们会讲什么故事呢?小司马迁会怎么想呢?)。 引导说话:听到《大禹治水》故事,司马迁想……听到《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司马迁想……听到《仓颉造字》的故事,司马迁想…… 父亲的熏陶影响——父亲立志编写一部历时3000 多年的史书 自身的刻苦努力——他自己做了什么呢?(读书、游历、交友)有什么收获呢? (3)总结:同学们说得非常深刻,让我们感受到司马迁从小就对历史具有浓厚的兴趣,而且也为之付出了努力。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父亲临终时的嘱托) (1)过渡:司马迁自小就对历史感兴趣,积累了一定的史学知识。我们再来读一读父亲临终时的嘱托,你能体会到什么呢? (2)读父亲的话,体会父亲的心情 读出父亲的一份悔恨;读出父亲的一份遗憾;他泪流满面的带着悔恨,带着遗憾。一遍一遍地读出感情? (3)体会司马迁的心情。思考:司马迁想到了什么呢?他有没有答应?是怎样的表情或者语言?表演一下。 (4)体会司马迁的“发愤”——牢记、每天忙着 3、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飞来横祸时的执着) 过渡:为了年少的梦想,为了对父亲的一句承诺,就在司马迁义无反顾地编写史书,向伟大的史家之路迈进时,一场飞来横祸降临了,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想想他遇到了什么? (1)提问:横的读音hèng,查字典理解字义。这飞来的横祸指的是什么? (2)师简介酷刑:酷刑叫“宫刑”“腐刑”,是宫中太监所受的刑罚。在当时被视作奇耻大辱。 (3)出示司马迁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整天精神恍惚,我再也没有脸面去到坟前尽孝,再也没有勇气走上街头,我夜不能寐,经常从恶梦中惊醒,我简直生不如死,因为他失去了男人的尊严,与那些半人半妖的太监为伍了,你们能明白吗?”  朗读这句话,引说体会:所以他——悲愤交加;所以他想——血溅墙头;所以他要——了此残生 (4)痛苦、耻辱的煎熬,是生是死?他该怎么办呢?——这是司马迁留下了一句千古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换位思考:在司马迁看来为什么而死就轻于鸿毛——摆脱个人的耻辱和痛苦而死。鸿毛指什么?在司马迁看来为什么而死就重于泰山——心中装着责任,为了有价值的事而死。泰山指什么? (4)朗读司马迁的话,抓住两个“一定”体会司马迁的坚定和执着。 (5)看图画,读课文,创设情境,想象描述。 老师朗读:“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引导想象说话: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别人正围在火炉旁,他却在油灯下……那是一个寒风凛冽的早晨,别人还在梦乡,他已经……那是一个烈日炎炎的午后,人家正在树下乘凉,而他…… 总结:同学们说得真好,从你们的话语中我分

文档评论(0)

ktj8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