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从微信无提示退群引发的思考.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微信群   前不久,微信发布了一个新特性:退出微信群不再有“XX退出了群聊”这样的提示。得知以后,我发了一条朋友圈说“无提示退群是微信春节送给我的一份大礼啊!”结果下面n多人点赞,纷纷表示这个改进相当的好…   中午吃饭的时候,我和老板任向晖两个人默默不语,闷头忙着退群。过了一会儿,他有点炫耀的跟我说:“我退了有差不多10个群。”然后我面无表情的说:“我最少退了20个吧。”   微信群刚出来的时候,着实红火了一阵子。我还记得2012年四季度的时候,第一批微信群出现了,当时有两个群我都比较喜欢:一个是只有几十人的新媒体主编群,当时国内主流一线互联网科技圈媒体的主编都在里面;还有一个是NYPM群,有500人之大,汇聚了中国互联网圈子里的许多活跃分子。后来,我自己也建立里一个“网商天下”群,把我多年认识的电商行业大佬们都拉进来了,外面有不少人托关系找我要求加入这个群。   当年的微信群真是很热闹的,干货多,话题好,互动的人非常踊跃,群主对群的管理也比较严格,如果有人发广告、灌水,一次警告,两次直接踢掉。   不过这美好的时光没有持续多久,渐渐的群多起来了,我也经常莫名其妙的就被拉进某个群里去了。以前加入某个群,群主一般都会郑重其事的介绍一下,告诉大家来的这位什么来头,然后群里的兄弟们还会热情洋溢的欢迎一下。后来呢,拉进去也就拉进去了,别人不知道你是谁,你也不知道其他人都是干什么的,更有趣的是,有时候你连拉你进去的人都不认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批评微信群的文章渐渐多了起来,朋友们在私底下聊天的时候也普遍表示不胜其扰。天真的孩子可能要问了:“既然不喜欢,那为什么不退群呢?”退群?说的轻巧,可是你一退群,所有人都能看到“许维已退出群聊”,你这不是驳人面子吗?在中国,你懂的。   所以,昨天听到微信可以无提示退群的那一刻,我真是发自心底里的高兴:终于自由了!  退完了那20多个群以后,我就开始琢磨这事儿,为什么我们不喜欢微信群呢?琢磨的结果是:因为用户需求和产品功能发生了错位。用人话讲就是:微信群这个功能没问题,但是我们用错了地方。   古往今来,无论信息技术如何演进,信息传播的模型只有两个:“管道式”和“广场式”。   管道式传播包括交谈、开会、写信、电话、电子邮件、在线聊天(即时通信)等,他们的共性特点是:   1、方向性:信息有明确的接收人,不是无目的的乱发。   2、私密性:除了发信人和接收人以外,其他人对信息不可见。   3、平等性:发信人和接收人的身份可互换,双方都是发信人,也都是接收人。   4、强交互:发信人期待获得接收人的反馈。   5、小范围:参与人数较少。   广场式传播包括演讲、大众媒体(纸媒、广播、电视)、BBS论坛、微博、朋友圈等,他们的共性特点是:   1、盲目性:信息没有明确的接收人(虽然大众媒体在面向广告主推销的时候都号称自己是“精准传播”)。   2、公开性:除了明确禁止的人以外,其他人对信息都可见。   3、角色性:有明确的“媒介”、“受众”身份区分,二者角色不可互换。   4、弱交互:发信人对接收人反馈的预期较弱。   5、大众性:参与人数可以非常多。   很显然,管道式传播和广场式传播是一对矛盾体,虽然今天我们的信息技术已经能够让二者“融合”起来(比如说广场式传播也可以有反馈回路),但是它们根本性的矛盾还在那里。   微信群本质上是管道式传播的一种变体,当群成员数量比较少的时候(比如个位数),它具有封闭式传播的所有特点,因此我们会用它来进行在线交流、工作协作。我们并不讨厌这种小范围的微信群,相反我们还认为它很有价值。   可是我们讨厌那种几十人、上百人、甚至几百人的微信群:它们虽然看起来像是一间密室,但却毫无私密可言;它们的每条信息都提示我去阅读,但却和我完全无关;它们每天产生海量的信息,但却没有任何价值;它本来应该是一根管道,但却被撑成了一个广场。   昨天我发了一条朋友圈:“天哪,这不就是我大学时候梦想拥有的那种书店吗?感动到哭了”。   当我把它发到朋友圈的时候,我没有任何心理压力,我想发就发了。可是我从来没有考虑过把它发到某一个微信群当中,因为那会让人感觉很二,我为什么要通知群里所有人我喜欢某家书店呢?人家为什么非要看我这条消息呢?   这就是封闭式传播和广场式传播的根本性不同:管道式传播是带有强迫性的,当你收到消息以后你必须要去阅读它,因为你天然的认为它和你有关系;而广场式沟通则没有强迫性,受众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所以你不必担心打扰到他们。   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分析一下微信百人群背后的“用户需求”到底是什么。我觉得答案挺简单的,就是社交。大家都想认识更多的人,都想让自己变得更有名气,于是就加群、拉群,希望通过这条路径来拓展人脉。可是这个需求和微信群本来应该对应的用户需求偏

文档评论(0)

ktj8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