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上海2014春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4 年上海市普通高中春季高考语文试卷
一、阅读(90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 题。(8 分)
①人们的生活实践要求彼此交际,相互交流经验、交流思想。在没有文字的时候,人们只能
利用语言来交际。许多有经验( )有知识的人把他们的经验和知识,用简括凝□、便于记忆的语
言固定下来,编成歌曲、口诀、故事等等,彼此相告,代代相传。这就所谓的是“传说” 。
②传说是靠口耳相传的。它的基础是人的记忆,但是人的记忆总是有限的。传说在被人们相
互传述的时候,往往会有所遗漏或添加。因此一个传说,经过若干人的口传以后,可能会变得离
..
原样很远,内容的真实性也受到很大的影响。
③在远古时代,传说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我们现在关于远古时代一鳞半爪的知识,
也是靠着这种传说保留下来的。有些最古的著作,例如古希腊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
当初就是这样流传下来的。
1.第①段的“( )”处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C) 。(2 分)
A.破折号 B.分号 C.顿号 D.逗号
2.第①段的“ □”处用字正确的一项是(B) 。(2 分)
A.炼 B.练 C.拣 D.冻
3.“一鳞半爪” 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 。(2 分)
. .
A.lín zhǎo B.lín zhuǎ C.líng zhǎo D. líng zhuǎ
4.结合文意,分析第②段中的 “往往”一词在表达上的作用。(2 分)
..
答案示例:“往往”表示“遗漏或添加”的情况常常发生而又不是绝对会发生,用这个词使表达
更准确、更严密。(评分说明:“常常发生而又不是绝对会发生” 1 分,“更准确、更严密” 1 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5-7 题。(9 分)
①诗生于大众,成于大众。大众的原始表达是诗性特征生发的前提。大众诗性表达的需求,
是诗歌存在的依据。从民歌到诗歌,诗在传诵中存活,在流动中成熟。群众的喜好、相传、加工,
是诗歌在文体上独立并成为社会公有之物的必要过程,没有这个过程便没有诗歌。就一个民族而
言,对诗性的感知和确认,是集体的共识,不是单个人及少数人的自我命名。关于诗的最起码的
范式、规则的理解也必然是各个民族基于共同的审美习惯和语言习惯,长期积淀而成。
②诗是以语言为材料的艺术品。由语言结织而成的诗歌文本,渗透着大众的语言经验和文化
沉淀。诗歌语言的进步,以大众语言的发展为基础。大众生生不息、富有活力的语言活力,让诗
歌的语言繁茂而□□。
③诗性的语言,不在于“生” 而在于“ 熟”,与民众语言贴得越近越好。公认的是,诗人运用现
实的、活的语言,诗性效果远胜于旧的、“死”的语言,运用民族的、自然的语言,效果远胜于外
来嫁接的和硬造的语言。诗性的语言,天生具有大众化的基因。
④必须说明,肯定大众对于诗歌、大众化对于诗歌发展的意义,并非否定一些有小众化倾向
的诗歌的作用。这些诗歌的意义在于,它们往往追求诗的探索性、先锋性、实验性,在诗歌的风
格、形式、语言上另辟蹊径,在为诗歌成长开辟新的可能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诗歌可以偏执
于小众化、个人化立场。一味小众化、个人化,就会破坏诗性之根;一味小众化、个人化,就会
斩断诗性之链;一味小众化、个人化,就会折损诗性之翼。
1
⑤大众对于诗歌有更高的美学期待,所以诗歌需要正视大众,也只有包容和亲近大众,才能
对诗歌内部秩序进行重建,激活它的生命力,构建新的诗学观念和美学模式。保持面向大众的姿
态,才能使诗人离开自我立法的虚妄和自我评价的盲目,才能保有对表达形式的变革意愿和敏感
性。
⑥新诗百年,历经断裂与成长。一个或许不是问题的问题让一些诗人纠结:选择“诗” 还是
选择大众?我们的回答是:选择有大众的诗。
5.根据上下文,下列词语填入第②段“□□”处恰当的一项是(C ) 。(2 分)
A.简洁 B.通俗 C.新鲜 D.含蓄
6.指出第④段画线句运用的某一种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3 分)
(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阐释了“小众化、个人化”对诗性的存在基础、传承与发
展的毁坏。
(2)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阐释了“小众化、个人化”对诗性的保存和发展的危害,增强了语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