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一轮复习人民版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doc

2017届一轮复习人民版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doc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7届一轮复习人民版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

第22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考纲展示:(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2)“斯大林模式”;(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热点提示:(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 考点1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转轨疾驰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①政治上: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敌人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②经济上: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2)目的: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和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 (3)内容 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③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④劳动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4)特征: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 (5)评价 ①积极: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为战胜敌人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 ②消极: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思考] 为什么列宁在强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一种功劳”的同时,又说“它是一种临时的办法”? 提示:列宁一方面充分肯定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帮助苏俄政权渡过严重危机方面发挥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强调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非常时期采取的非常政策,是一种临时性的办法。说明列宁已认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新经济政策 (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内容 ①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税后余粮由自己支配。 ②工业:解除对大部分小型企业和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个别企业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③商业: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④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 (3)意义 ①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②找到了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点拨] 正确认识新经济政策的实质 新经济政策是在一定限度内通过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一种政策。它坚持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和苏维埃的领导,不会恢复到资本主义时代。 3.斯大林模式 (1)背景:1922年苏联成立;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 (2)表现 ①工业建设: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 ②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③农业建设: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 (3)评价 ①成就: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经济实力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国家向农民索取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成为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点拨] “斯大林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种模式,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或固定模式。它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思考] 有人认为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确立的斯大林模式完全是斯大林个人的作用。这种观点是否正确? 提示:不正确。斯大林模式是在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在外部存在帝国主义包围和威胁,内部存在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下形成的。它是同当时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基本适应的,也与斯大林个人因素有关。 问题1:探究新经济政策 材料一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挫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苏联兴亡史》 材料二 列宁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就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大国崛起》解说词 (1)材料一中列宁“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的措施是什么?与“用冲击的办法”相比,这一举措有什么特点? (2)你如何理解材料二中“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的含义? [信息解读] 材料一表明苏俄试图依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纯粹社会主义经济形式的尝试已经失败,形势逼迫列宁等人调整经济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 材料二说明新经济政策实施后产生了积极效果;列宁突破了马克思主义传统理论的束缚,找到

文档评论(0)

zhaoxiaoj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