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陕苏区军政人员粮食供给问题探究.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川陕苏区军政人员粮食供给问题探究.pdf

第26卷第 1期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6年 1月 Vo1.26 No.1 SichuanUniversityofArtsandScienceJournal Jan.2016 川陕苏区军政人员粮食供给问题探究 罗典旁 (四川文理学院 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四川 达州 635000) 摘 要:川陕苏区在其存在的两年零四个月中,面对川东北贫瘠的土地、落后的生产方式和蒋介石政府与 四川军阀的经济封锁,为了保障庞大的军政人员的粮食供给,采取 了多形式、多渠道的粮食筹措 办法,如:开展 土地革命,实行 “红军公田制”;向群众和富农征收公粮;对地主、豪绅实行没收,对富农实行强制征发 ;打破经济 封锁,派人到白区购买粮食等。同时,设立专门机构对粮食进行管理;设仓库和粮站集中保存粮食;提倡节约, 反对浪费。川陕苏维埃政府和红军在粮食筹措和管理方面的实践为中共早期执政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关键词 :川陕苏区;军政人员;粮食 ;供给 中图分类号:K2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248(2016)O1一O0D¨7一O5 1932年 12月,撤出鄂豫皖根据地的红四方 20世纪 30年代在中国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桎 面军从陕南进入川北,旋即建立 了川陕革命根据 梏下,广大农民不仅要缴纳高额地租租种地主的 地,1935年4月西渡嘉陵江撤离。在川陕苏区存 土地,而且因贫穷买不起耕牛、农具和肥料,他们 在的两年零四个月中,苏维埃政府和红四方面军 要么租借地主、富农的耕牛、农具,要么人工拉犁, 的粮食保障问题成为我们今天研究那段历史不可 刀耕火种 。恶劣的农业生产 自然条件和原始的农 回避的问题 。 业生产状态,造成川陕边区各种农作物产量极低。 一 、JIl陕苏区军政人员粮食供应面临 比如通、南、巴一带,川陕苏区建立以前,粮食亩产 的困境 一 般在一百斤左右;自然条件稍好的巴中县的恩 阳地区,水稻亩产也只有二、三百斤,麦子亩产大 (一)川陕边区农业生产条件恶劣与百姓生活 概 90斤左右 ,棉花亩产就只有十几斤 。] 困苦 贫瘠的土地、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沉重的租 川陕边区的地形、地貌如清人严如煜所述: “陕西之汉中、兴安、商州,四J1f之保宁、绥定、夔 税剥削,使广大劳动者不仅终年劳作不息,而且食 不果腹。20世纪 30年代初 ,川陕边区有一首民 州,湖北之陨阳、宜昌,地均犬牙相错,其长林深 谷,往往跨越两三省,难以划界。”[]“犬牙相错”和 谣这样描述 :“尖尖 山,二斗坪,包谷红苕胀死人, “长林深谷”的地形、地貌虽然为红军的军事斗争 弯弯路,密密林,茅草棚棚篱笆门,想吃干饭万不 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 能”。在这种境况下,当地百姓的基本生活都无法 件 ,但 同时也给红军和苏维埃政府在此生存、生活 保障,谈何保障庞大苏区军政人员的生活给养 ! 和发展壮大带来 了极大的困难 。 (--)蒋介石政府和四川军阀对苏区的经济封锁 川陕边区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极其恶劣。川 川陕革命根据地的迅猛发展和红四方面军的 陕边区不仅土地天然贫瘠,而且其地形地貌致使 日益壮大,威胁着蒋介石为首的国民

文档评论(0)

170****053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1503302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