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灵宝道情与道教文化.pdf
第 16卷 第 3期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Vo l. 16 №. 3
2008年 05月 Journal of H enan M echan ical and E lectrical Engineering College M ay. 2008
灵宝道情与道教文化
李姗姗
(洛阳师范学院 文学院 ,河南 洛阳 471022)
摘要 : 灵宝道情 ,是流传在河南省西部灵宝市境内的一种说唱艺术 。无论在音乐上还是演唱内容上 ,灵宝道情都
具有其独特性 ,更大程度上保留了道情的原生态特征 。无论从产生环境 、演唱内容的特点、还是艺术形式上 ,灵宝
道情都与道教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
关键词 :灵宝 ;道情 ;道教文化
中图分类号 : G24 1.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8 - 2093 (2008) 03 - 0006 - 03
灵宝道情 ,又称 “道经 ”、“八仙乐 ”, 是流传于河 弦 、户诵 ,历史之迹 ,文化已深 ”。灵宝市东部以古函
南省西部灵宝市境内的一种说唱艺术 。由于流传地 谷关为中心 ,将周围亚武山、永乐宫等道家圣地联系
灵宝地处亚武山道教圣地 ,境内又有古老的函谷关和 在一起 , 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 、便利的交通及悠久深
老子故居太初宫 ,灵宝道情更多地浸润着道教文化精 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构成了灵宝道情皮影戏形成发展
神 ,保持着道教艺术特征 ,和全国其他地区流传的道 的一个特殊的人文地域环境 。
情相比,无论在音乐上还是唱词上 ,灵宝道情更加具
2 灵宝道情的演唱内容源于道教文化
有独特性 ,充满着浓郁的道教文化色彩 ,更大程度上
保留了道情的原生态特征 ,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 灵宝道情说唱旨在劝化世人 ,道教经典中繁复的
及保护项 目之一 。我国著名民间艺术专家 、中国民间 伦理说教 ,在道情唱段中转化为浅显的人生警语 。道
剪纸研究会会长靳之林教授经过考察研究 ,认定灵宝 情的唱词有道经的根据 ,其剧 目创作出自名士高道的
道情皮影为中国正宗的道教文化 。 手笔 ,是对道教教义思想的通俗演绎 。灵宝道情说唱
是道教民间化的产物 ,在民间信仰体系中占有一定位
1 灵宝道情的产生环境富有道教文化色彩
置 。流传在灵宝群众中的一句谚语 , “裱糊匠离不开
灵宝道情 ,是传播道教思想的一种说唱 , 是道教 糨子 ,说道情离不开湘子 ”,十分形象地道出了灵宝道
济世度人的教化方式 , 是道教与民间信仰结合的产 情曲目最鲜明的特点 :有关韩湘子的曲目,也就是说
物 。作为一种宣传道家思想的散曲说唱形式 ,它与道 有关八仙的曲目占主流 ,在灵宝道情中有着相当的比
教有着密切关系 [ 1 ] 。而灵宝道情的发源地灵宝市 ,地 重 , 比如 《高老庄 》、《西山观景 》、《湘子拜寿 》、《湘子
处豫 、秦 、晋三省交界处的黄河三角洲 ,位于黄河中下 算卦 》、《越花墙 》、《送饭 》、《大堂训子 》、《八仙请寿 》
游南岸西部边陲 , 属黄土丘陵地区 , 与陕西洛南 、潼 等 ,这些曲目多是以道家轶闻传说为主 ,劝人修行成
关 ,陕西芮城 、平陆 ,河南卢氏、陕县 、洛宁等地接壤 。仙 ,宣传道家思想与哲学 。其 中, 《大堂训子 》、《送
历史上灵宝有着比较浓厚的道教信仰氛围。道教早 饭 》、《越花墙 》、《高老庄 》、《西山观景 》这几个剧 目可
期的居士林主要建立在终南山一带的广大农村 ,继而 以说构成了相对连贯的 “湘子戏 ”系列 ,从韩文公发现
发展到了黄河三角洲 ,新经韵的形成和传播 , 以终南 韩湘子不愿意走他为其设计好的读经书考取功名的
山的居士林为最早 ,其传播也是以这里为中心 [ 2 ]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