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陆蠡(lí)(1908—1942),字圣泉,浙江天台人。现代散文家、翻译家。1931年开始文学创作,业余从事翻译工作。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日本宪兵扣留,不久惨遭杀害,时年34岁。 其作品有散文诗集《海星》、散文集《竹刀》和《囚绿记》、译著《罗亭》、《鲁宾逊漂流记》等。 陆蠡的散文善于从琐细的生活情节中,挖掘出某种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透出了作者真诚、淳朴心灵的闪光。其文笔缜密、醇厚,感情深沉、诚挚、朴实。 1.释题: 标题“囚绿”是什么意思?这里的“绿”指什么?从全文看,“囚绿是怎么一回事? “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 “绿”指绿色的常春藤。 “囚绿”指“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 3.本文以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为线索。那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是怎样的? 喜爱——囚禁——开释——思念 5、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课文哪些语句体现了他对绿的深爱?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 (铺垫下文) 6、对被囚的“绿友的尖端总是朝向窗外的特征,你得到什么启示? 外形特点: 常春藤的枝条向一个方向即向着阳光方向生长。 性格特征: 不屈不挠、追求光明。 启示我们: 人的生命和尊严不可侵犯;人的自由不可剥夺;万物各得其所,人为不可干扰;如果真的喜欢某人或某物,就应该给他(它)自由,让其自然成长…… 7、从文中找出显示作者囚绿行为的句子,并说说对作者“囚绿”这个行为,你是如何理解的? “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 评价: 1、作者那份对绿的渴望,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 2、但是,这也是一种自私之举,是对绿的施暴之举,是对生命的一种遏制、一种摧残。 8、为什么最后作者又让“绿囚”恢复了自由?联系上下文,说说“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中“珍重”一词的深刻含义。 因为“绿囚”执著地向着阳光生长,作者被这种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所折服,最终把绿释放了。“珍重”一词表现了作者对永不屈服的抗争精神的敬畏。 9.文中称呼常春藤为“绿影”“绿友”“绿囚”和“囚人”,用词不同,含义有何不同? 10.1935年作者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上海沦陷后,他留沪主办该社工作。1942年4月13日,因出版抗日小说,被捕,刑审数月,受尽酷刑,英勇不屈,被日寇秘密杀害。由作者“释绿”的时间和地点以及这段作者的生平,你联想到什么?你认为这篇文章仅仅是在写常春藤吗? “释绿”这部分是文章的主题所在,在这里,作者是在借物抒情,以小见大,他从“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那种顽强抗争的性格、永向光明的执著中仿佛也照见了自己的性格和命运。作者后来“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珍重地开释”,表明了他发自内心深处的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 11.结尾一段仅仅是在思念绿色的常春藤吗?联系本文的表现手法,说说你的理解。 12、主题诠解: 本文的作者采用“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象征手法,借物抒情,以小见大。课文表面上写的是“囚绿的故事,实际上是通过对“绿囚”的赞美,讴歌了中华民族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的抗争精神,歌颂了中国人民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传达出作者期望沦陷的祖国山河早日摆脱日寇黑暗统治、重获光明的心声。 不是,含蓄表达了作者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 * 红色——火一样的颜色,活泼热情! 金黄色——秋天的象征,丰收的象征,它这里装满了沉甸甸的成功的喜悦。 粉红色——可爱的颜色,像少女的脸。 紫色——梦幻般的颜色,写满神秘与成熟。 希望、生命 自由、光明 爱、幸福 坚贞不屈的精神 象征 囚绿记 陆蠡 感知作者及背景 试从文中找出有关本文写作时代背景的句子,联系作者简介,说说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说出你的根据。 陆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台人。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业余从事散文创作和翻译。1938年创办科学、文化综合性杂志《少年读物》。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时年34岁。 1、我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