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区分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品德问题.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如何区分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品德问题一、学生心理问题与品德问题的不同 (一)为什么需要区分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品德问题 教师在学生身上发现的问题,既可能是品德问题,也可能是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包括一般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 比如同样是偷东西,有时是品德问题,有时则是心理问题。 一位住校女生偷了同宿舍同学的钱去买手机,我们说这是品德问题。一位住校男生多次偷女同学胸罩,我们判断这很可能是心理问题。此外还有心理性质与品德性质混在一起的问题,这一类问题更加复杂,我们将在后面再行讨论。 分清学生身上出现的问题属于心理健康方面还是属于品德方面,有助于教师采取适当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反过来,分不清这两类问题,会导致处理失当,不仅空费力气,而且会对学生的发展造成负面的影响。例如,有一个小学生因为有多动症,所以上课不遵守纪律,教师错误地判断为该生 组织纪律观念不强,破坏集体,有意为难教师,于是对他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同时还给予一定惩罚,结果反而强化了该生原来的多动行为。 又如,一个中学生有抑郁症倾向,情绪低落、郁郁寡欢,对什么都不感兴趣,自卑自责,感到活着没有意思,但是,这位忧郁症学生并没有明显的思维障碍,可以坚持学习,生活上可以自理。由于教师缺乏心理学知识,于是以为这种学生是闹情绪、对现实不满,思想有问题或者人生观有问题。相应地,他对这位学生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费时费力,却不见一点效果,甚至有反作用。 上述两个例子所发生的混淆,属于心理问题品德化。把心理问题品德化一部分来自缺少心理学知识,一部分来自 陈旧的教育理念。不难看到,碰到心理问题扣上 品德的大帽子,对学生是很不公平的,非但不能解决学生已经存在的心理问题, 很难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促进作用,反而有可能 加重学生的思想负担,造成对学生的心理伤害, 相反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有个中学教师反映过如下情况,“班里有一个学生, 在听说过人格分裂的词之后,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找到了借口。他每次犯了错误之后假装全部忘记,并声称自己被‘宾斌 —— 即他给自己的所谓第二人格起的名字 —— 所控制了,自己没有任何印象。”这位教师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发现了真实问题所在。但若这位教师没有能力分辨品德问题和心理问题,任随学生将品德问题归为心理问题,其结果就只会纵容学生的错误,使学生逃避责任和惩罚,其错误则得不到纠正。在电视剧《寻找回来的世界》中的描述的一个孩子也是这样,他打着精神病的旗号,做出各种不良行为。 以上两例中的情况,属于品德问题心理化。 品德问题心理化的弊病也是明显的,明明是学生有不良的习惯或嗜好,甚至有品德缺陷,却躲在“心理问题”的挡箭牌后面,放任自己的坏毛病而不改正,反倒要求得到别人的理解。如果教师不具备识别能力,及时揭开事情的真相,学生的不良行为就不能得到制止,严重者甚至 可能发展为触犯刑法的法律问题。 总之,无论心理问题品德化,还是品德问题心理化,都会对学生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都不利于学生未来人格的健康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建设。 不过 总的来说,品德问题心理化不那么常见,我们需要重视这个方面,主要是防范性的。 (二)典型的心理问题与典型的品德问题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它是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转化成个人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向在言行中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心理特征;它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反映。例如,某个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若是根据学生守则的要求,一贯诚实坦白、明辨是非、遵守纪律、热爱集体,我们便说这个学生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这些特征是符合道德规范 ( 学生守则 ) 要求的(俞国良 2004 )。 以下情况通常属于品德问题:有意破坏班级纪律,借打闹故意伤害同学,损人利己,倚仗自己的个高,力气大,欺负弱小同学,欺负女同学, 将自己的鼻涕涂于前桌同学的头发上,当监考教师发现看周围同学的答案后,用很难听的话漫骂教师,等等。对学校教育而言,面临着一个最重要的品德问题是作弊,这几乎肯定是品德问题而不是心理问题。 以下情况通常属于心理问题:在人际交往上处处防备别人,易被激惹,时时处于攻击状态,别的同学笑,就觉得是在笑自己,于是就冲那个同学吵;在性格上有些不良倾向,或自卑、或冷漠,苛求完美;在认知上看问题偏激,导致情绪上的不稳定,教师批评几句就想跳楼,当不上班干部就想自杀;在学习上,考试焦虑,一到考试,脑子里就出现杂七杂八的怪念头:我的笔不好用,怎么写的字这么难看?这个题目是否出错了,怎么读了三遍还不懂。等等。 (三)心理问题和品德问题的交织 学生中更多的问题是心理因素和品德因素混在一起的。 而且,有时候心理问题会引致品德问题,反过来,品德问题也可能引致心理问题。 在这些情况下,教师要注意避免把同时混杂着心理问题和品德问题的行为简单归结为某一单一因素。 北京青年报上曾提供心理问题引起的品德问题的一个实例:有一个学生,

文档评论(0)

ktj8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