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小白杨》背后的故事 ——一个民兵的感人故事 孙龙珍烈士 群众参观孙龙珍烈士陈列馆。 小白杨哨所 小白杨哨所的诞生 1978年春节,塔斯提边防哨所的锡伯族战士陈福森回伊犁老家探亲。在一家人吃团圆饭的时候,陈福森讲述了发生在哨所边那个年代的故事。 陈福森的老母亲流泪了,她为儿子和战友们戍守在这样一个边防前哨自豪,也为儿子们的艰苦的生活环境揪心。 老人几夜都没有合眼,左思右想,她做出了一个决定。儿子归队的时候,她把亲手培育的20棵白杨树苗交到儿子手中,千嘱咐万叮咛:“把树苗栽在哨所旁,让它们陪伴你们。” 陈福森背起树苗辗转千里回到了哨所。 小白杨的艰难成长 见到树苗,战士们别提多高兴了,大家想象着将要告别荒芜、将有绿树陪伴他们站岗放哨的快乐。 但是由于哨所建在山岗上,周围土质碱性大,而且方圆十里没有水源,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要养活这些小树苗难度可想而知。 但是,战士们没有气馁,下了岗哨的战士轮流硬是把黑土从十几公里外背上哨所。栽树那天,哨所沸腾了。官兵们抢着挖坑培土、背水浇树,20棵小白杨喜盈盈地排列在哨所的屋前房后。 战士们原先为了生活饮用,每个星期只到十里外的布尔干河背一次水,而现在为了这20棵树苗,他们要每天背一趟,不论是狂风暴雪还是烈日炎炎。 从此,战士们每天洗脸不能用香皂,洗衣服不用洗衣粉,只要能节省下来的水一定都去“喂”小白杨。 然而,两个月后,小白杨由于不堪忍受干旱高温、风沙肆虐,19棵小树苗相继枯死,只有离哨所最近的那棵在顽强地抗争着。 官兵们的心疼啊,训练没劲,吃饭无味。陈福森干脆跑到那惟一的白杨树下偷偷抹眼泪。 这惟一的小白杨在战士们精心呵护下,一天天茁壮成长,枝繁叶茂。哨所旁终于有了生命的绿色。 诗人心灵的颤音 这段感人的故事被哨所的一名战士写进了日记,又摘抄在哨所的黑板报上。 1983年夏,著名诗人、词作家梁上泉来新疆边防部队采风,他在塔斯提边防连听到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看到了那块写着小白杨故事的黑板报。看过战士的日记后,诗人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哨楼上那手握钢枪的战士、哨楼边那高耸入云的小白杨,挺拔的战士、挺拔的树,绿色的军装、绿色的树叶……创作灵感在梁上泉脑海里迸发而出。当天夜里,他一夜难眠,饱含激情一气呵成了《小白杨》 歌词 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微风吹,吹得绿叶沙沙响罗喂/太阳照得绿叶闪银光/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小白杨,小白杨,它长我也长/同我一起守边防。 当初呀离家乡,告别杨树庄/妈妈送树苗对我轻轻讲/带着它,亲人嘱托记心上罗喂/,栽下它就当故乡在身旁/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小白杨,小白杨,也穿绿军装/同我一起守边防……” 1984年“八一”建军节那天,阎维文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庆“八一”文艺晚会上,第一次将《小白杨》唱了出来。一时间,塔斯提边防哨所因《小白杨》而出了名。 《小白杨》唱响小白杨哨所 从那个时候起,战士们每天早上起床唱、集合站队唱、走向哨所唱、打靶归来唱。这一唱就唱了20年。2004年7月25日,中央“心连心”艺术团在小白杨哨所演出。当歌唱家阎维文将《小白杨》唱响的那一刻,整个场面沸腾了。 “带着这首歌,我走南闯北唱了整整20年,这首歌给我带来了许多荣誉。我感谢小白杨哨所的战士、感谢那个送来树苗的妈妈、感谢这首歌的词曲作家,是他们给了我享用一生的精神财富。所以,我一直希望有一天能站在这棵小白杨旁边为小白杨哨所的官兵演唱,今天,我终于实现了多年的夙愿。”面对镜头,阎维文无比感慨地说。如今,那昔日的小白杨已经长成了需两个人才能合围住的参天大树。哨所的官兵在树旁的斜坡上用白灰和石块堆砌出一排醒目的大字:“发扬小白杨精神,守好祖国西大门”。 * 孙龙珍出生在江苏一个穷苦人家,1959年,19岁的她响应党的“支援边疆、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号召,融入了西进的洪流。 进疆后,她被分配到兵团工二师十二团火焰化工厂。 孙龙珍是个样样争先的“铁姑娘”。 1962年4月,闻名全国的“伊塔事件”发生后,孙龙珍响应号召,主动要求参加代耕、代牧、代管的“三代”工作队。 孙龙珍所在连队担任代牧任务,就是把满山遍野无人看管的牛羊收拢起来重新编群放养,保护好当地老百姓的财产,等待牧民回来。 当时的边境非常不稳定,中苏双方时有摩擦。 孙龙珍事件 1969年6月10日,太阳还没有从巴尔鲁克山爬上来,牧工张成山就出牧了。羊群顺着它们熟悉的牧道,追寻着肥美的草滩。 并没有政治观念的羊一路就走进了一片长着肥嫩青草的三角地带,张成山没有留意,进入了当时苏联单方面认定的“争议区”。 张成山正要上前阻拦羊群时,对面跑来了体魄雄健的顿河马,马上骑着苏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