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析浪漫主义时期钢琴艺术的两度高吟—肖邦与李斯特的创甲乍特节盛各比较
试析浪漫主义时期钢琴艺术的两度高吟—肖邦与李斯特的创甲乍特节盛各比较
论文 关键词:肖邦 李斯特 钢琴 艺术 民族性 诗意性
论文摘要:肖邦与李斯特是 音乐 史上两位杰出钢琴艺术大师,他们的创作共同体现了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美学特征,本文主要从民族性与诗意性方面对二者进行比较,旨在反映他们的不同创作风格和艺术特征。
钢琴艺术作为浪漫主义时期最具特色的器乐形式之一,由波兰的肖邦和匈牙利的李斯特将其推向了巅峰。肖邦是一位具有诗意梦幻气质的音乐家,20岁那年祖国波兰的沦陷迫使他离开家乡来到巴黎,成了名流沙龙的崇拜偶像和上流社会趋之若鹜的钢琴教师,在众多浪漫主义作曲家中,只有肖邦专事于钢琴创作领域,主要体裁有波洛涅兹舞曲、玛祖卡、圆舞曲、协奏曲、奏鸣曲、前奏曲、练习曲、夜曲等,诗意雅致的个性化风格使他博得了“音乐诗人”的美誉。李斯特可谓是一位集钢琴家、作曲家、指挥家、评论家、 教育 家于一身的“全才”,以其演奏的炫技性和交响性被人们称为“钢琴之王”。他的创作面广泛,并首创了“交响诗”这一体裁,还曾热情慷慨地帮助过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家,其创作、演奏、教学和美学思想深深影响着19世纪中、后叶欧洲音乐的 发展 。生活在同一时代的肖邦与李斯特的钢琴创作共同反映了浪漫时期的一些美学特征,本文拟从民族性和诗意性的角度对两人作一番比较。
19世纪,音乐上的浪漫主义时期正处于欧洲各国民族意识觉醒的时期,艺术发展也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风起云涌掀起了一股高潮。音乐作品的民族性是选材源于民族的生活及其传统,还是所使用的音乐语言脱胎于民间音乐?金湘先生是这样归纳的,“音乐的民族性是一个民族特有的心理特征、思维方式、表现方法、审美情趣在音乐上的综合反映,它们从作品的总体结构直到一个单音的律动无不深人渗透其间”。
肖邦(FredEicChopin,1810一1849)与李斯特(FranzLiszt,1811一1886)的出生年代非常相近。肖邦的生活年代正值祖国灾难深重时期,1772-1815年间波兰先后四次遭到俄国、普鲁士、奥地利等国的瓜分,勇敢的波兰人民举行了几次大规模的起义,肖邦的父亲(一位侨居波兰的法国人)年轻时就曾参加过1794年反对沙俄的起义,父亲的爱国精神深深地印在了小肖邦的脑海中。与此相似,李斯特的童年也处于祖国 历史 上最悲惨的时期,专制的奥地利皇帝弗朗茨对匈牙利人民进行着暴虐的统治,“匈牙利民族穿上了屈辱的外衣,被烫下了无权的烙印”(裴多菲语),人民的悲惨生活和贵族的骄奢在小李斯特的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19世纪的巴黎革命活动跌宕起伏,令身处客乡的二人不由自主地思念自己多灾多难的祖国,他们虽未能直接投身于战火纷飞的革命,却将自己的民族情感通过音乐语汇流露了出来。
舒曼曾评价肖邦的音乐是“隐藏在花丛中的大炮”,从这位“思考型”的音乐家笔下流露出来的更多是一种民族的忧虑感和责任感,这也是理解肖邦音乐的关键所在;而李斯特在创作中的民族性倾向不仅与匈牙利的民族解放运动有关,同时因旅行演出而受法国、德国的文化影响也颇深,还曾整理和改编过大量的俄罗斯、乌克兰、捷克、瑞士、法国和意大利音乐,对整个欧洲民族乐派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们二人对祖国的民间音乐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学生时代的肖邦常去波兰的各城镇熟悉市民的音乐,还到乡间去搜集淳朴优美的民歌,波兰这块肥沃的民族音乐土壤给他带来无尽的题材和灵感。他创作的17首《波洛奈兹舞曲》被誉为“波兰民族之魂”,尤其是后期创作的一些恢宏甚至是悲壮的作品,其强烈的戏剧性和悲剧性完全超越了舞曲性格而具有英雄主义的深度,作品44号与53号就是这方面的范作。他的58首《玛祖卡舞曲》是以玛祖尔舞曲(Mazur)、奥别列克舞曲(Oberek)、库亚维亚克舞曲(Kujawiak)三种波兰民间舞曲为基础的,肖邦将它们“遗貌取神”地提炼到自己的音乐语汇中,除了模仿主属交替的和声以显淳朴风格之外,还别出心裁地运用了增六和弦、属到下属的变更进行以及平行大小调的交替,大大地丰富了民族色彩;在调式上采用了中世纪的利底亚、弗利几亚、爱奥尼亚等调式,节奏上使用了玛祖尔舞曲中反复无定的重音、三连音与倚音较多的库亚维亚克、舞曲般热烈的奥别列克,浓郁的民族风味在一开始就流露了出来。自1830年波兰人民反抗沙俄失败后,肖邦的风格从抒情的音诗化逐渐转为民族史诗性的风格,以《b小调谐谑曲》为例,他首次赋予这种轻快、富于幻想特点的体裁以严肃时代气息的内容。李斯特的童年时光曾在匈牙利的乡村度过,家乡丰富多姿的歌舞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长大后他的足迹几乎遍布全欧,沿途熟悉了大量的瑞士、法国和意大利等国家的民间音乐,这对他来说也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浓厚的“匈牙利情结”令他写下了不少祖国题材的作品,匈牙利音乐中最富特色的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