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师招聘教育理论基础知识考点预测七
【考点】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观点
【考点预测】
在有关人的身心发展动力这个问题的认识上持外铄论的人物是( )。
A.洛克
B.孟子
C.庄子
D.斯宾塞
答案:A
【考点归纳】
【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及动因】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这是人的各方面的潜在素质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一)内发论(遗传决定论)
内发论强调内在因素,如“需要”“成熟”,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代表人物包括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高尔顿、格塞尔、霍尔等。
孟子是我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万物皆有备于我”,人的本性中就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这是仁、义、礼、智四种基本品性的根源,人只要善于修身养性,向内寻求,这些品性就能得到发展。
现代西方的内发论者进一步从人的机体需要和物质因素来说明内发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美国当代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作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优生学的创始人高尔顿是遗传决定论的“鼻祖”,他认为个体的发展及其个性品质早在基因中就决定了,发展只是这些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只起引发作用。霍尔认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他认为个体心理发展是人类进化过程的简单重复,个体心理发展由种系发展决定(复演说)。
内发论的关注重点是人的“生长”,以及人的成长规律和成熟机制是怎样的。
(二)外铄论(环境决定论)
外铄论强调外在力量,如“环境刺激”“他人影响”“学校教育”等。外铄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代表人物包括荀子、洛克、华生等。
我国古代性恶论的代表人物荀子就持这样的观点。荀子认为,“今人生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犹如一块白板,它本身没有内容,可以任意涂抹。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也是外铄论的代表人物,他甚至说:“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
外铄论一般都注重教育的价值,对教育改造人的本性,形成社会所要求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都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他们关注的重点是人的“学习”:学习什么和怎样有效学习。
(三)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共同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如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人是能动的实践主体,没有个体的积极参与,个体的发展是不能实现的。在主客观条件大致相似的情况下,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对人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因此,个体积极投入实践的活动,是内因和外因作用于个体身心发展的汇合点,也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直接的、现实的力量。因而,教育活动中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育活动自然受到特别的重视。
【考点】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考点预测】
人们常说的“聪明早慧”或“大器晚成”是指个体身心发展的( )。
A.互补性
B.个别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阶段性
答案:B
【考点归纳】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顺序性
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教育启示:“循序渐进”。
常见考例:
1)“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2)个体身心发展的()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循序渐进。
2、阶段性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教育启示:分阶段教学,不搞“一刀切”。
常见考例:
1)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慢慢占据思维的主导地位,这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2)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 )规律。
3)在教育工作中搞“一刀切”“一锅煮”,把儿童和青年的教育“成人化”,这违反了儿童身心发展的()。
3、不平衡性
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
二是:不同方面所达到的某种发展水平或成熟的时期是不同的。
教育启示:适时而教,抓“关键期”;
常见考例:
1)儿童身心发展有高速发展期,某一时期特别迅速而其他阶段相对平稳,这一现象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 )特征。
2)教育要把握儿童学习的“关键期”,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5年湖北省襄阳市襄阳四中学初三下学期四月调考化学试题含解析.doc VIP
- GBT 42706.1-2023 电子元器件 半导体器件长期贮存 第1部分:总则.doc
- 2018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练习:期末达标检测卷.docx VIP
- AC-25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凝土试验段施工方案.doc
- 行业联盟与竞争格局演变-深度研究.pptx
- 2024-2025学年北京西城区九年级初三(上)期末道德与法治试卷(含答案).pdf
- 2025年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高三二模物理试卷及答案.docx
- 第九章 压强和浮力(知识清单)【教师版】.docx VIP
- 2025保安员理论考试100题(附答案) .pdf VIP
- 2022年三级教育测试题.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