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塞尔对海德格尔“视角主义”立场的批评.doc

塞尔对海德格尔“视角主义”立场的批评.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塞尔对海德格尔“视角主义”立场的批评 关于目前西方哲学的发展趋势,存在着这么一种观点,即认为随着大西洋两岸的哲学交流的日益频繁,分析哲学传统与欧陆哲学传统之间的对立正在逐渐瓦解,甚至整个英美哲学本身也已步入了“后分析时代”(参见李红、韩东晖;韩东晖)。从一个方面来看,这个说法是很有道理的,因为目前熟悉分析传统的欧陆哲学家与研究欧陆哲学的英美哲学家的确是越来越多了。但凡事都不止一面。按照一种在英美哲学界被普遍接受的观点,随着所谓“认知转向”(congnitive turn)在上世纪60、70年代的发生,时下分析哲学的发展重点早已经从过去的“语言哲学”转向了“心灵哲学”。与哲学史上对于意识问题的思辨化研究路数不同,这里所说的“心灵哲学”特别重视与认知科学、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实证科学的对话,并致力于以一种自然主义的方式来研究心灵。而这样的研究路数是与康德以降的欧洲先验哲学传统分道扬镳的。在笔者所知的范围内,时下英语世界最重要的心灵哲学家,如福多(J. Fodor)、丹尼特(D. C. Dennett)、布洛克(N. Block)、查尔默斯(D. Chalmers)、金在权(J. Kim)、卡普兰(J. Copeland)、豪格兰(J. Haugeland)、丘奇兰(P. M. Churchland)等,都对黑格尔以后的欧陆哲学发展(特别是现象学运动)兴趣不大。这其中的原因究竟何在?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解读一下美国心灵哲学家约翰·塞尔写的一篇论文《现象学幻相》(Searle, 2004a)。在文中他详述了自己为何拒绝现象学(特别是海德格尔的“此在现象学”)的理由。考虑到塞尔本人的意向性理论亦曾被美国现象学家德雷福斯解读为胡塞尔哲学的美国版本(Dreyfus, P. 17),因此这篇论文的写作带有某种“洗刷嫌疑”的目的。不过,也正因为如此,由带有“现象学嫌疑”的塞尔出面来批评海德格尔,或许比那些与现象学较少纠葛的心灵哲学家出面更能说明问题。 由于塞尔的原文牵涉面很广,本文的分析只能聚焦于他批评海德格尔哲学的主攻方向,即他对于海德格尔哲学的“视角主义”预设的批评。 一 在今天的英语哲学界,“视角主义”(perspectivalism)主要指的是这样一种哲学立场:一个命题的真是相对于相关命题把握者的视角的——换言之,在观察者的相对视角之外,根本就谈不上命题自身的真值。由于这个缘故,也有很多人将“视角主义”当作“相对主义”的同义词来用。从历史上看,“视角主义-相对主义”可以一直溯源到古希腊的智者运动,并在受到了绝对主义思潮的长期压抑后,又于现当代全面回潮。比如,根据普特南所提供的一种现当代西方哲学史图景,很多大名鼎鼎的后黑格尔思想家——如尼采、福柯、弗洛伊德等,都可以被视为普泛意义上的视角主义-相对主义者。(普特南,第168页) 而塞尔现在所要做的,就是在普特南所开列的这张名单中再加上“海德格尔”的大名。不过,与普特南不同,塞尔并不太关心如何捍卫人类价值原则的客观性,而是更关心如何捍卫外部实在的客观性。他批驳海德格尔版本的“视角主义”的思路可以分解为以下四个要点: 第一,塞尔首先摆明了他对于视角主义的总立场:尽管有些事物是相对于视角而存在的,但并非所有事物都是这样。具体而言,“有些事物”就是指“其存在相对于观察者视角的事物”,比如某人的私人用具、政府、金钱、比赛什么的。很显然,这些事物若离开了个体与集体的承认与参与,就不可能存在(在此我们暂不区分集体的视角与个体的视角)。而另一些事物则是“其存在独立于观察者视角的事物”,比如重力、质量与光合作用等等——换言之,不管有没有人观察,苹果也会有重力,行星也会有质量,植物也会进行光合作用。① 第二,在塞尔看来,独立于观察者视角的事物在本体论层面上优先于相对于观察者视角的事物,因为“一般而言,那些具有意义的表达、工具、政府、金钱与装备,都是人类从那些毫无意义的、独立于观察者的材料中创制出来的”。(Searle, 2004a, p. 325) 第三,在塞尔看来,海德格尔哲学始终是站在“此在”的出发点上去描述其所处的世界的——换言之,他所说的“世界”并不是科学家所讨论的客观世界,而是处在“此在”生存论结构中的现象学世界。若用塞尔的术语来转述海德格尔的意思,即:在本体论层面上更具基础性的乃是那些依赖于个别观察者(如“此在”)的生存活动的事物。不过此论显然是与塞尔相抵触的,因为他恰恰认为在本体论层面上更具基础性的乃是那些独立于个别观察者的事物。 第四,在塞尔看来,正是由于海德格尔的这种混淆,才使得他无法提出很多真正的哲学问题——因为这些问题恰恰是关系到了“依赖于个体视角的事物”与“独立于个体视角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并由此逸出了现象学方法的所及范围。比如: (1)意义问题。根据塞尔的概括,分析哲学家

文档评论(0)

185****761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