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博物馆提供60件馆藏文物说明.docxVIP

云南省博物馆提供60件馆藏文物说明.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云南省博物馆提供60件馆藏文物说明课件

云南省博物馆提供60件馆藏文物照片广南羽人船纹铜锣西汉高46厘米广南阿章寨出土1919年出土。鼓面饰太阳纹,分14芒,其外分5晕,饰多种几何图案;鼓胸饰船纹,共有4组,每船上表现人物4~5人,人物头上戴羽冠;鼓腰饰椎牛纹、鸟纹、舞人纹等,纹饰生动、自然;鼓胸和鼓腰之间饰4耳。内容当与南方农耕民族祈年求雨的仪式有关。该鼓造型端庄,铸造精细,纹饰华美,光泽闪亮如新,毫无锈蚀,边边角角皆铸造得规整、圆滑,是石寨山型铜鼓的最高成就者。广南属古句町国地。 2、立牛铜葫芦笙战国高28.2厘米江川李家山24号墓出土1972年出土。器物的音斗部分仿葫芦形状制成;器体正面开有5个孔,背面开有1个孔,孔内原来应插有竹管,出土时已经腐朽无存。上部为曲管,曲管上开一小孔,并于顶部焊接一头小牛。牛呈站立状,脚长而内翘,长尾拖于地,显得娇小、恬静、可爱,好像小牛是从器底遗址攀爬上来,至顶部时由于重量的作用而使得器官自然弯曲,造型之奇特,构思之精妙,令人拍案叫绝。滇国青铜乐器中,吹奏类乐器以葫芦笙为主,大抵可以分为曲管和直管两种。笙是中国古乐器之一,属“八音”乐器。以葫芦做音斗的葫芦笙则属于“八音”中的“匏音”。古今云南,许多民族皆以葫芦笙作为乐器,载歌载舞。葫芦笙产生的具体时间目前尚无法考证,此类簧管乐器在中原地区大约出现于西周时,战国至秦汉已很普遍。从出土的滇国青铜葫芦笙的情况来看,时间至少不会晚于战国时期。3、鎏金八人乐舞扣饰西汉高9.5厘米晋宁石寨山13号墓出土1956年出土。器物主体造型表现了8位艺人分为上、下两层演出:上层4人头戴冠冕,冠后垂两带,嘴里唱歌,手作舞蹈状,精神抖擞,翩翩起舞;下层4人是伴奏的乐师,其中两人吹葫芦笙,一人吹短管乐器,一人抱鼓而击,用情至极......每两人间均置一壶。应当是一种以唱为主,辅以舞蹈动作的滇人歌舞。这样的场景与现代的舞台演出极为相似——台上(上层)是舞台,台下(下层)是乐池。 4、鎏金双人盘舞扣饰西汉高12厘米晋宁石寨山13号墓出土1956年出土。器物主体造型表现了两男子双手持一圆盘,交错舞蹈。人物髻发,无冠,着紧身裤,系腰带,佩长剑,跣足,足下饰一蛇。人物通体鎏金,线条曲折而富于变化,动感十足。目前山东、四川等地出土的画砖上也有盘舞者,但年代均比石寨山的要晚,因此这件扣饰对研究汉代的盘舞有重要的参考价值。5、鎏金掳掠扣饰西汉高9厘米晋宁石寨山013号墓出土此件扣饰表现了一场战争之后,滇国军队满载而归的情景:两名滇族士兵作前驱后赶状,他们手中各拎着一颗人头,中间夹着一头牛、两只羊和一个背小孩的妇女。而最下方,一具无头尸体正遭践踏。战争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尽,胜利者已经开始启程,战争之掠夺与杀戮的本质在这里显现无遗......作品的造型设计皆正面侧位,个体安排错落有致,以鎏金工艺加强器物正面的感染力。滇国武士头戴鸭嘴型头盔,身穿高领甲,手腕戴宽边镯,肩扛靴形斧,跣足。从两位武士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滇国士兵装备精良。滇国步兵比骑兵多,装备好,骑兵一般仅有头盔及臂甲。6、鎏金圆形群猴扣饰西汉直径13.5厘米晋宁石寨山6号墓出土此件扣饰是难得的滇国艺术珍品。器物中间呈圆盘状,正面内凹,中间镶嵌红色玛瑙珠一粒,其余镶绿松石。圆盘的四周饰10只一般大小的鎏金猴儿:首尾相连,各伸出右前肢挽住前面的伙伴,组成一个动态十足的环形图案。猴儿们的表情各异,或愉悦,或嬉戏,或沉静,似乎正在举办一次聚会,拟人味道很浓,可爱异常。7、斗牛场景扣饰西汉高5.6厘米晋宁石寨山7号墓出土器物表现了古滇人的一个斗牛场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11人,5男,2女,作观望状,应为观众;下层10人,均为男性,作蹲踞状,且头饰长缨。中间一头犍牛自小门冲出;门上还有一人,双手操作杆状物,应为开门放牛之人;牛后还有一人,作持棍赶牛状。这件扣饰表现的应是一个斗牛即将开始的场面。斗牛是滇国居民生活中的一种常见习俗,不过滇国的斗牛是牛与牛斗,非人与牛斗。斗牛习俗,至今在云南部分少数民族中仍然盛行,主要是在一些节庆日举行,为了娱乐,也为了比试养牛者的养牛水平。从器物的现场情况来看,筑有围墙和看台,显得相当正规,显然不是普通的民间斗牛表演,很可能是专门为贵族们举办的斗牛表演。石寨山出土这类主题的饰物多件,有捕牛、斗牛、祭祀祝牲等说,是研究古滇人礼仪和文化传统的珍贵材料。8、三水鸟扣饰西汉高11.5厘米晋宁石寨山13号墓出土三只美丽的水鸟横排站立于相互缠绕的两蛇上;中间一只昂首,展翅,作起飞状,足旁有两鱼。器物以对称比例的形式,采用动静结合的写实方法,为我们表现了自然界一个恬静而和谐的场景,轮廓清晰,线条简洁、有力,刻画生动、自然,给人以美的感受。下部两蛇起到了连接、增大底部的作用。9、兽形金片饰西汉最大件6.3×10.5 厘米晋宁石寨山6号墓出土器物造型似兽

文档评论(0)

jiayou1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307011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