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考研《中医诊断学》.docx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7考研《中医诊断学》

2 017 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诊断学》考点精要 表 1 -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朝代 医家与著作 特点 战国 西汉 西晋 晋代 南齐 唐 《难经》 特别重视脉诊,独取寸口 “寸步难行“ 24 开始记录病人的姓名、居址、病状以及方药等 三部九侯,寸口,二十四脉象,3*9>24 现存最早 天花、麻风 “割天麻“ 淳于意(仓公)创诊籍 王叔和《脉经》 葛洪《肘后备急方》 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 王超《水镜图诀》 食指络脉创始人,源由《灵枢·经脉》“诊鱼际络脉法” 24 脉 (难经 脉经 崔氏 ) 崔紫虚《崔氏脉诀》 “崔氏 4“ 南宋 元 施发《察病指南》 “三权分立 司法检察“ 诊法的专著,并绘脉图 33 种,以图来示意脉象 敖氏《点点金》《金镜录》 滑寿《诊家枢要》 12 图第一部舌专著杜清碧增 36 图,成《敖氏伤寒金镜录》 为脉诊的专著,29 种 “九华山“ 刘昉《幼幼新书》 论述指纹在儿科诊断中的重要意义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 张介宾《景岳全书》 李时珍《濒湖脉学》 李中梓(李士材)《诊家正眼》 李延罡《脉诀汇辨》 “十怪脉” “危险奇怪“ 其中的“脉神章”、“十问歌”、“二纲六变”之论等, 27 种脉 “时珍是九三学社的“ 明 把脉象分为 28 种 (27+疾脉) 周学霆《三指禅》 徐灵胎《洄溪脉学》 论脉诊的著作 张登《伤寒舌鉴》 “蹬伤“ 梁玉瑜《舌鉴辨正》 载有 120 图 清代 载有 149 图 林之翰《四诊抉微》 所论内容全面,注意色脉并重、四诊互参 说明气色,形态色泽和汗、血、便、溺 是当时中医学最完整的病历书写格式 抄病历 汪宏《望诊遵经》 汪汪 喻嘉言《寓意草》 近现代 类别 曹炳章《彩图辨舌指南》 国宝“ 伍炳彩“ 朝代 医家与著作 成书特点 对温病学说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 用 明 吴又可《瘟疫论》 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创立了卫气营血 薛生白《湿热条辨》 “辨黑白“ 温热类 疾病 突出了望舌、验齿等在温病诊断中的 作用 清 余师愚《疫疹一得》 毕其功于一役 吴鞠通《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 “两岸三通“ 王孟英《温热经纬、霍乱论》 “乱世经纬英才“ 表 3 - 问诊(问诊的一般内容) 考点 主要内容 个人生活史 生活经历、精神情志、饮食起居、婚育,小儿出生前后情况 家族史 既往史 遗传性传染性疾病 预防,过敏史,手术 1 / 21 表 4 - 问诊(问现在症状) 考点 类型 临床表现 意义 壮热 高热(39℃上)持续不退,不恶寒只恶热 下午 3-5 时(申时)称为日哺潮热 里实热证—伤寒阳明经证和温病气分 阳明潮热—阳明腑实证 午后和夜间有低热,骨内向外蒸透的感觉 发热以夜间为甚者,称为身热夜甚 阴虚火旺,瘀血积久,郁而化热 真阴 温病发热—热入营分,耗伤营阴 夜莺 潮热 但热不寒 身热不扬(肌肤初不热稍久即灼手),午后 湿温潮热—湿温病 (兼困重乏力) 微热 小儿于夏季气候炎热时长期发热,兼有烦 气阴两虚发热 渴、多尿、无汗等,至秋凉自愈者 3 8℃以下 无定时 有定时 自觉时冷时热,一日多次而无时间规律 少阳病—半表半里证 寒热往来 有汗无汗 1 疟疾:每日或二三日发有定时。2 气郁化火及妇女热入血室:寒热往来,似疟非疟。 无汗 表证无汗:风寒表证 里证无汗:津血亏虚,阳气虚 (化汗无源) 有汗 其他 绝汗 表证:风邪(风热)表证 里证:里热证 阳虚,阴虚内热(虚实有汗) 自汗、盗汗并见 气阴两虚 危重,冷汗淋漓如水,苍白,肢冷脉微 危重,汗热而黏如油,躁烦渴,脉细数疾 汗出沾衣色如黄柏汁 亡阳 亡阴 黄汗 战汗 风湿热邪交蒸 疾病转折点 “虚阳吃上中辣” 全身寒战抖动,而后汗出 头汗但头汗 半身汗 上焦热盛;中焦湿热;虚阳上越;食辛辣 多见于:痿病、中风及截瘫病人 特殊汗出 阳气内郁,阴虚阳亢;中焦湿热;阳明燥 阳明湿热脾虚兼郁热 热内结;脾虚运化失常 手足心汗 心胸汗 心悸、失眠、腹胀、便溏等 心脾两虚 心肾不交 心悸、心烦、失眠、腰膝酸软等 阴汗 外生殖器及其周围汗出 下焦湿热 胀痛 冷痛 气滞 但头目胀痛,多因肝火上炎或肝阳上亢 寒邪阻滞(实证);阳气亏虚(虚证) 灼痛 重痛 火邪窜络(实证);阴虚火旺(虚证) 湿邪;但头重痛,可因肝阳上亢,气血上壅所致 酸痛 湿邪,气血运行不畅;肾虚骨髓失养 腰酸背痛 疼痛性质 绞痛 有形实邪阻闭气机:“真心痛”;结石;寒滞胃肠 气血亏虚,阴精不足 空痛 隐痛 阳气精血亏虚 走窜痛 胸胁脘腹疼痛而走窜不定(气滞) 四肢关节游走不定(风邪偏胜) 固定痛 头痛 胸胁脘腹等(瘀血) 四肢关节固定作痛(寒湿、湿热 热壅血瘀) 前额连眉棱骨痛(阳明);后头连项痛(太阳);头两侧痛(少阳);巅顶痛 (厥阴)头痛连齿(少阴经) 疼痛部位 2 / 2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